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老老人”的服务供给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2025年北京两会上,北京市政协委员、市民政局局长佟立志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就如何服务好“老老人”、做好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工作等民生关切进行了详细回应。她表示,“老老人”是养老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北京将瞄准老人刚需,从三方面持续扩大居家照护服务供给,包括开展老年人服务需求调查、精准布局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强化居家养老服务保障。(1月17日《北京青年报》)
我国老龄化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60 岁以上人口已达 2.97 亿人,占总人口比重 21.1% ,其中 65 岁以上人口超过 2.17 亿人,占比 15.4%。在这个庞大的老年群体中,有这样一群更为特殊的老人 ——“老老人”,通常指 80 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以及部分虽未达 80 岁但失能失智的老人,他们正面临着诸多严峻的居家养老难题。
“老老人” 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更为明显,对生活照料的需求极为迫切。简单如日常的穿衣、洗漱、进食,对于一些失能的 “老老人” 来说都困难重重。在医疗护理方面,“老老人” 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和定期的医疗检查。但由于行动不便,前往医院就医成为了他们的一大难题。
居家养老对 “老老人” 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从心理和情感层面来看,家是他们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熟悉的环境能给予他们极大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在熟悉环境中养老,“老老人” 能更好地维持原有的生活习惯,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起床、休息、用餐,无需适应新环境带来的种种改变。同时,居家养老有利于 “老老人” 与家人保持亲密的情感交流。亲情的陪伴是任何专业护理都无法替代的,与子女、孙辈共享天伦之乐,能让他们感受到被关爱、被需要,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 “老老人” 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服务市场秩序。在资金投入方面,设立专项财政资金,用于补贴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购买专业服务以及为经济困难的 “老老人” 提供经济援助 。同时,出台税收优惠、场地提供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 “老老人” 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为服务的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社区可以组织志愿者定期上门探访 “老老人”,陪他们聊天、下棋,帮助打扫卫生、购物等,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举办各类适合 “老老人” 的文化活动,如书法、绘画、唱歌等,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区的关爱与温暖。
家庭是 “老老人” 最坚实的情感依靠,子女应承担起赡养老人的首要责任,在日常生活中给予老人更多的关心和陪伴。即使因工作繁忙无法时刻陪伴在侧,也应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老人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家庭照护培训,学习科学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提高家庭照护水平,与社区服务形成互补,共同为 “老老人” 创造一个温馨、舒适、安全的居家养老环境。
文/吴玲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