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2025跨年演讲,用了"凡墙皆是门"五个字点题。有人可能一听就会皱眉,并揶揄他又在灌鸡汤。暴露无知倒没关系,更关键暴露了说者的一种思维模式。
墙和门,当然都是比喻。墙,是阻碍、困难、失败;门,是道路、指引、机遇。
一生中,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墙",可能是学业上的挫折、职场中的挑战、生活里的失意,有的人视为难以逾越的障碍,有的人则当作通往成功幸福的隐蔽之门。
史蒂芬·柯维(Stephen R. Covey)在其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就将"积极主动"作为第一个习惯提出。 积极主动的人不会被外界环境所左右,而能够主动创造有利的环境。积极主动,首先是积极的态度,其次是主动作为,在挑战面前,让自己拥有选择的自由。
《活出生命的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一书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 Viktor Emil Frankl)在纳粹集中营时,尽管身体受到摧残,但他通过自我意识的觉醒,选择了以有尊严的态度面对困境。
积极心理学的底色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在《终身成长(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中提出了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和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两种模式。成长型思维,指个体相信自己的智力、能力、天赋等特质是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和坚持来培养和提升的。与之相对,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能力是天生的、固定的 ,无法通过后天努力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固定型思维者坚持做自己擅长的事,而成长型思维者则敢于尝试那些可能会让自己失败的事,这就意味着要不断学习新事物、专注于成长。并接受失败。
成长型思维的要点,体现在四方面:
第一, 能力是可塑的。
成长型思维者相信,智力和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的。他们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否定自己的能力,而是将失败视为成长的机会。
“海豚人”尼克·胡哲天生没有四肢,但他通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励志演说家,甚至还学会了游泳、冲浪、滑板。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能力是可以塑造的,首先要转变为积极的观念,其次是要付出努力。
第二,努力的价值巨大。
成长型思维强调努力的重要性。他们相信,成功是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坚持来实现的。
邓亚萍身高只有1.55米,在乒乓球运动员中属于矮个子,是先天劣势,但她通过刻苦训练,提高了自己的反应速度和力量,最终谱写了乒坛传奇。
第三,看问题的视角最关键。
成长型思维者将挑战视为成长的机会,积极面对,而非逃避。
世界著名媒体女王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从小是个贫困、受虐、被歧视的黑人女孩,遭受多次性侵,14岁时怀孕并生下了一个夭折的孩子。这些遭遇让她非常自卑,但信仰给了她积极的视角,帮她从命运的深坑中爬出来。1984年,她接手收视率低迷的脱口秀节目《芝加哥早晨》,并迅速将其转变为收视率第一的栏目。2011年已58岁的奥普拉开办了自己的电视网OWN(Oprah Winfrey Network),其中,她主持的一档名为《奥普拉的下一章(Oprah's Next Chapter)》的节目,依然人气极高。
第四,从失败中学习。
成长型思维者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而不是被失败击垮。
9岁的黄仁勋是被霸凌的对象,15岁在餐厅扫厕所刷盘子, 1993年30岁时创立英伟达,但一直徘徊在破产的边缘。从小寄宿学校的经历让他学会了坚韧和适应,餐厅工作让他学会了应对压力和忙乱、高效地工作。NV1和NV2的两次失败并没能击垮他,他从中学习,重新调整策略,如今取得AI时代的奠基性成就。
无论是柯维的“七个习惯”,还是德韦克的“成长型思维”,都是积极心理学的实践和延伸。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于1998年在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期间,正式提出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这是一门研究人类 幸福、优势和积极体验的科学,旨在帮助人们实现满意和充实的生活。其核心要点包括:
积极情感: 关注满足、幸福和乐观等积极情绪。
积极特质:培养乐观、坚韧、感恩等积极人格特质。
积极环境:通过良好的家庭、社区和学校环境,促进个体的积极发展。
东方智慧也有同样的观点。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中讲: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一个真正厉害的人,是在任何时候都能清楚明白自己的短处,并时时反省。觉察自我,进而突破自我。
铃木大拙与微软
“凡墙皆是门”,这话最早出自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1870—1966),与禅宗的思想紧密相关。禅宗讲究的是一种突破束缚、看到事物本质的境界,认为一般人严重的障碍和困难实际上可以成为通往新境界的入口,启发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不要被眼前的障碍所吓倒,而是要换个角度看问题,寻找那些不易察觉的“门”。
微软第三任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2014年接任后,通过引入成长型思维,成功地将微软从一个日渐没落的帝国转变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
纳德拉的第一个孩子Zain出生时患有严重的脑瘫,这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为了帮助女儿克服学习障碍,纳德拉和妻子Anu一起学习做父母的方法和技能。Anu推荐给他《终身成长》一书,这本书教他们如何成为更好的父母。
书中大量的案例展示了不同思维模式给人们带来的不同行为和结果。纳德拉阅读后领悟到,人生并不会总按自己的意愿展开,一个人只有拥抱同理心,并建立成长型思维,才能与人生无常和谐相处。
纳德拉在微软工作多年,他认为导致公司陷入僵硬文化的原因有三方面:
末位淘汰考核制度使员工们互相竞争而不合作;不重视客户需求;等级观念严重,包容性不够。
而成长型思维正可解决这个问题。 成长型思维追求的不仅是单方面的成长,而是互利共赢, 其本质是赋能,不仅仅是给自己赋能,也要给他人、甚至给竞争对手赋能。
于是他给每个高管送了一本《终身成长》,一改前任的封闭态度、固定型思维,比如不欢迎员工在微软公司内使用Iphone手机、Macbook电脑,但员工暗地里偷偷用。
纳德拉改变了这种傲慢封闭的文化,这是微软历史上第一次低下头来,主动走向了竞争对手,张开怀抱与苹果公司合作。微软和苹果虽然在操作系统层面仍是竞争者,但一直保持着合作关系。
骄傲,进而封闭,是一个人或一家公司成长的最大障碍。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才会谦逊。 成长型思维让纳德拉开始重新思考移动互联时代的微软灵魂。微软的灵魂应该是赋能大众,不仅赋能个人,还要赋能人们建立的组织。当人开始谦逊了,心胸也会变得开阔。
摆脱固定型思维,摆脱旧束缚,激发个人成长,进而推动组织成长。纳德拉“刷新”了微软的使命、战略、文化,其本质是“刷新”了决定这一切的思维模式。他要求员工思考内心深入对什么有热情,并将这种热情与公司使命和文化联系起来。微软员工们又听到了内心的声音,重新燃起了激情,而这种声音引向未来。
最后,个人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呢?简单说,三步走。
第一,多问自己目标是什么?终极目标是什么?第二,拥抱不同,寻求多元化,提升包容度。第三,打破壁垒,积极合作。
每个人的觉醒,本质上都会经历三个阶段。起初,看见自己,学习反省;然后,看见天地,懂得敬畏;最终,看见众生,了悟真理。
□ 延伸阅读 □
1. 《终身成长》(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 Dweck),Random House出版,2006年
2.《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史蒂芬·柯维(Stephen R. Covey),Free Press出版,1989年
3.《活出人生的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E. Frankl),Simon & Schuster出版,1946年
4.《刷新》(Hit Refresh),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Harper Collins出版,2017年
5. 本文图片来自“得到APP”
欢迎转发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