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前几天,来华访问的英国财政大臣里夫斯到访了位于北京的“布朗普顿自行车”商店。布朗普顿(Brompton),被骑友们亲切地称为“小布”,是英国最大的自行车制造商,小轮折叠自行车是其最核心的产品。
近年来,“小布”因其造型独特、色彩丰富,并可以在20秒内快速折叠,受到一线城市精致上班族的青睐,当仁不让成为“骑行界顶流”。即使一万起步的“准入门槛”也能直接卖断货,高峰时期排队三个月起,真正的一车难求。据报道,2024年该品牌在中国实现32%的增长。
随着中国骑车爱好者人群日益壮大,部分人士愿意花大价钱购买高档自行车。好看,轻便,折叠自行车既是拍照绝佳搭档,又能让人在出行时穿梭自如,无疑是骑行界新晋的“社交货币”。
▲北京一家高端自行车店经营者向顾客介绍折叠自行车使用方法。(中新社资料图片)
丨英伦制造来到“自行车王国”
说到底,这是一个英国传统产业在异国被猛踩油门的发展故事。
英国是自行车的发源地之一,20世纪70年代,伦敦严重的交通拥堵让民众对骑行通勤有着极高的需求,催生了折叠自行车的发展。
“小布”在1975年诞生之初,产品定位就很明确:“能够带你到城市中任意一角的魔毯”,所以便携性成为了产品的第一性。经过历次细节迭代,“小布”如今号称“全球折叠后结构最紧凑的自行车产品”——折起来最长边大概60cm,重量在11kg上下,而且每辆车都可以在10-20秒内被折叠起来。
一辆“小布”根据配件不同,单价在1.3万元至1.8万元,甚至有人将其视为“艺术品”挂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此车不出,就是嘚瑟下。”不少车主在商品介绍中表示。
事实上,2012年,“小布”就正式进入了中国市场。近十年的查无此“布”之后,直到2022年,“骑行热”发酵,“小布”突然爆火。“80后”车主晓林2018年买“小布”时,还很难碰到车友,“现在只要一出门就能看到骑‘小布’的人。大家还会因为都拥有‘小布’,很自然地搭上话。”他加入的一个“小布”微信群原本只有六七十人,到2022年猛增到了300多人。
某互联网大厂员工冯静静(化名)在二手交易平台上花1.6万元购买了一辆原价为1.5万元的“小布”自行车,“父母骑着几十块的‘二八杠’进工厂,我骑着1.6万元的‘小布’进大厂,也算是传承了”。
丨几千块的“国布”更具性价比
在国内,其实折叠车早就有过一段风靡时期,“小布”在那个年代只能算是小众品牌。这几年骑行大热,“小布”需求量大,但售价高,还得靠抢,必然市场上就会出现“平替”。
其实早在1999年,“小布”折叠技术的专利保护期就已经结束。“小布”火了之后,“国布”(国产折叠自行车)像雨后春笋一样出现。经众人体验,复刻“英布”外观的“国布”反而更有性价比——价格更低、拎着的重量还更轻。
但在这场“盛宴”中,国产品牌能分到的蛋糕并不多。“国内的骑行人群还不到总人口的1%,和欧美国家40%的骑行人口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山东泰山瑞豹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春青说。
目前欧洲是全球自行车的最大市场。荷兰、德国是自行车产业发展较成熟的市场,集中了高端骑行品牌。而中国以劳动力和原材料的低成本,以及完善的供应链与组装能力,成为全球最大的自行车生产和出口国,拥有全球一半以上的生产能力。中国已形成以天津渤海湾、江浙沪、珠三角为主的三大自行车集群产业带。
本土新锐自行车SEKA品牌负责人刘志泉提到,当前这波骑行热中,随着参与人群增多,骑行文化也会得到普及,毕竟海外骑行氛围浓厚也是几十年沉淀的结果。
▲2024年11月,杭州,来自全国各地约500位“小布”折叠车车友汇聚杭州奥体中心,参加爬坡计时、竞速障碍等潮流骑行赛事。(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丨骑行是一种生活方式
比起自行车的定义,“小布”似乎更适合被定义为一件时尚潮流单品。
“小布”北京直营店店长回忆起2014年左右买车人的客群画像:“老钱”、有经济实力、小众,“他们除了买‘小布’,还会买马、买车”。但近几年,上班族、入门车友越来越多。“小布”能走红的最基本的客观因素是:骑行运动本身和收入水平强相关,国民收入的提高,扩大了“小布”接受度的金字塔底座。
“生活方式”的定位让“小布”在国内生长出了更强的社交属性。在快速走红下,“小布”在国内多少有些“社交货币”的色彩。
在车主的镜头中,“小布”出现在梧桐树下的咖啡店里,滨江小众city walk路线上,静谧的城市周边露营地里,甚至作为摆件成为家里的软装,出片率极高。这些点都匹配上了一二线城市中高端消费主力军的消费习惯:拥有了一台“小布”,就拥有了在城市里闲逛的权利。
随着年龄的增长,晓林开始享受骑着更便携的“小布”,在城市中慢慢穿行的感觉。“骑车的时候,你要全神贯注在路线、方向上。不会再庸人自扰,作一些无用的思考。只会非常放松地去感受风景,去看看树、看看长安街,看看路边的人生百态。”
“城市骑行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让你发现,就在生活附近,也有很多小的能量包,一样能让人快乐。”(完)
综合《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中新经纬等
编辑:崔相光
点个“在看”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