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塔克拉玛干沙漠成功实现了生态屏障的“合龙”,这一壮举标志着全球最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圆满完成。
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已经提升至24.02%,这一成就不仅展示了中国在防沙治沙方面的卓越成效,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参考信源;央视新闻
然而,一些美国专家提出,植树造林可能会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引发不可逆转的环境问题。
那么,这些观点是否站得住脚呢?
中国—环保大国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肩负起大国的责任与使命,积极响应全球绿色治理的号召,致力于提升国家的森林覆盖率。
过去,中国春季常常遭受沙尘暴的侵袭,沙尘暴来袭时,空气中弥漫着沙尘,能见度急剧下降,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更严重的是,沙尘暴往往伴随着强风,农田里的庄稼被吹倒,路边的广告牌也可能被风吹落,对行人构成威胁。
为了减轻沙尘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国家决定从源头治理沙尘暴,为此推出了多项防风治沙项目,其中塞罕坝的治理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清朝时期,塞罕坝被选为皇家围场,那时的塞罕坝生态环境优越,山清水秀,林木葱郁,野生动物繁多。
遗憾的是,后来的过度砍伐导致塞罕坝变成了一片荒原,直到上世纪60年代,当地居民开始在这里植树造林,努力恢复塞罕坝的昔日风貌。
经过一代又一代建设者的不懈努力,塞罕坝从荒原变为了林海,这一奇迹在2017年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地球卫士奖”。
据媒体报道,如果将塞罕坝的树木按一米间距排列,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
这些树木每年可释放60万吨氧气,显著改善了空气质量。
植树造林利大于弊
中国在治理风沙方面的成就远不止塞罕坝。
2024年12月6日,我国外交发言人宣布,塔克拉玛干沙漠成功实现了3000多公里的生态屏障全面封边“合龙”,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植树造林工程。
中国作为环保大国,始终致力于为全球荒漠治理贡献力量。
目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已提升至24.02%,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根据国家林草局的官方数据,近20年来,春季沙尘天气的发生频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且沙尘强度也在减弱。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在绿色环保方面的正确指导,以及植树造林建设者们一代接一代的辛勤付出。
为什么要植树造林
中国之所以高度重视植树造林,是因为部分地区曾多次遭受沙尘暴的侵袭。
2024年2月,春节刚过,许多人从外地返回新疆,却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沙尘暴。
据亲历者描述,当时的天空呈现出一片赤橙色,仿佛“世界末日来临”。
一些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司机遇到沙尘暴后,不得不将车辆横停在路上,还有一些小车躲在大车侧面,即便如此,车窗仍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回顾历史,中国最严重的沙尘暴事件发生在1993年,被称为“5.5黑风暴”。
“黑风暴”是特强沙尘暴的俗称,其破坏力极强,影响范围广泛。
这种灾害性天气是沙尘与强风结合的产物,当沙尘暴达到最大强度时,能见度几乎为零,常见于荒漠地区,如中国的甘肃和新疆部分地区。
1993年5月5日,“黑风暴”席卷了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风力高达12级,甚至能将人吹走。
这场风暴导致23名学生遇难,100多名群众受伤,给当地农业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5.5黑风暴”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深刻的伤痛,也促使他们下定决心,无论多么艰难,都要通过植树造林来治理风沙,避免悲剧重演。
这也是中国重视植树造林,先后开展“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环保工程的原因。
美国环保专家:沙漠种树弊大于利
中国在植树造林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塞罕坝“荒原变林海”、库车其沙漠“死海变绿洲”、塔克拉玛干沙漠“合龙”等。
这些成就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但美国环保专家却提出,沙漠种树弊大于利,认为中国的治理措施可能破坏地球生态平衡。
然而,美国自身也深受沙尘暴困扰。
美国约30%的面积为干旱地区,近16%的面积受到荒漠化影响,尤其是西南地区。
美国南部平原主要种植农作物,但沙尘暴频发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受损。
据美国政府统计,1935年至1975年间,南部地区每年因沙尘暴受损的农田面积达40万公顷,最严重时甚至达到60万公顷。
这一现实让美国人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尽管美国开始尝试防治风沙,但效果不佳,土壤反而变得更加干燥。
原本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土地,经过治理后变得更加干旱。
于是,美国以自身失败为例,指责中国退耕还林的措施不合理,认为弊大于利。
他们还批评中国不懂得退耕还林对全球治理的危害,质疑中国是否配得上“环保大国”的称号。
面对美国的指责,中国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回应。
自1978年中国在北方干旱地区开展植树造林以来,北方干旱地区的树木覆盖率已增至14%,荒漠化土地面积从27.2%降至26.8%。
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这一数据有望继续下降。
参考信源
每日甘肃
中国网
光明网
河北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