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河而生、因海而兴,河与海孕育了天津这座城市特殊的文化底蕴。现如今,河海文化跟红色文化、工商文化等多种文化共同构成了特色鲜明、内涵深刻的津派文化。
如何彰显河海文化特色,发挥河的作用、用好海的资源?连日来,参加天津两会的代表委员,围绕打造津派文化品牌,叫响“河海津韵”城市名片,谈心声、话发展。
文旅融合,推动津派文化传承发展
天津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津派特色。市两会上,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津派文化,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
市政协委员、天津音乐学院院长王宏伟建议,应进一步加大津派文艺创作扶持激励力度,通过设立专项资金、遴选重点项目、引育文艺人才、奖励精品创作、文旅合作推进等方式,为津派文艺精品创作“孵化”保驾护航,引导天津文艺工作者提升文艺原创力,勇攀创作新高峰。
同时,进一步推动艺术院校文化场馆向公众开放,打破文旅与教育条块壁垒,统筹整合资源,将高水平文化场馆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校园开放日”等方式,大力推动市校协同创新发展、建设“没有围墙”的艺术院校,以大学精神涵养城市文化品格,成为服务城市文化高质量发展、服务人民高品质生活的亮丽风景线。
“2025年,天津音乐学院将继续努力办好天津音乐节等品牌文化活动,持续开展民族歌剧《同心结》《二泉》巡演,推进天津音乐学院‘红色文艺轻骑兵’深入天津城市乡村、田间地头、历史街区开展创作采风、结对帮扶等活动,坚持用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王宏伟说。
今年市两会,市政协委员、和平区体育局副局长尹泉就推动津派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交提案。在走访调研中,他发现在推动津派文化传承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老字号企业正面临着生存发展的困境,受到市场萎缩、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多重挑战;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津派曲艺也面临“后继乏人”的风险;此外,城市文化资源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度不高。
尹泉建议,培育和优化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津派自主品牌,鼓励它们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拓宽老字号企业的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上市支持。同时,对津派曲艺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具有津派特色的艺术作品进行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严厉打击侵权行为。
“在促进城市文化资源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上,要充分展现建筑韵味,突出天津的历史文化特色,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名人故居带动文旅产业发展。”尹泉说。
特色街区,让河海文化“火”起来
2024年,和平区大理道樘院、河北区天美艺术街区、河东区第一机床厂等一批城市更新项目走入百姓视野。如何让城市更新与津派文化融合发展?
市人大代表、河西区文化馆副馆长凌熙表示,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可打造具有天津文化特色的室内街巷、院落,结合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传统文化节日、法定假期举办文化活动,引人流、聚人气,将历史文化遗产的市井文化功能最大限度地与消费相结合,使传统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引导市民进行文化类消费,发挥文化价值并将其转化为经济价值。
凌熙建议,我市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既要追求现代化建设的进步,也要重视文化传承的保护与发扬,通过修复历史建筑和保护传统街区,确保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在保留历史的同时,引入现代化的商业、文化和旅游功能,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重发展。通过引导当地社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参与,增强文化传承的活力,并保留文化的延续性和现代性。结合历史保护与现代功能的多样化开发,使得城市更新不仅是建筑上的修复,更是文化与经济的共赢。
市政协委员、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体美劳教育中心副教授傅钢的观点与凌熙不谋而合。针对当前许多津味非遗面临传承困境,宣传推广不足等问题,他建议:通过打造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建设非遗文化街区等系列举措,让河海文化“火”起来。
在傅钢看来,应将分散的非遗项目串联起来,设计多条一日游或多日游线路,在线路中安排游客参观非遗工作室,观看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体验非遗制作过程,并与当地特色美食、民俗文化相结合,让游客全方位感受天津非遗的魅力。同时,在市区选择合适的地段打造非遗文化街区,汇聚各类非遗项目的展示馆、传习所、销售店铺等,定期举办非遗技艺表演、民俗活动,形成集展示、体验、销售、休闲为一体的非遗文化聚集区,吸引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前来“打卡”消费,营造浓厚的非遗文化氛围,提升津门文旅的文化内涵。
多方赋能,彰显现代化大都市新风貌
市政协委员、天津理工大学教授卢俊瑞在调研中发现,天津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津派文化特色突出,但优质数智化、功能型服务平台短缺,服务体系亟待健全,建议通过支持文化产业数智化服务平台建设、培育文化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等,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卢俊瑞表示,在提高文化资源集聚力和产业发展水平方面,应加强对现有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引领,突出天津文化特色和津派文化传承。在提升产业发展支撑能力方面,要加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多渠道、多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投资,还要支持文化产业数智化服务平台和科创平台建设,以提升企业信息对接、商业服务、运营支持能力,产学研合作提高文化产品创意、创新和开发能力。在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可成立文化产业(创意、创新)联盟、文化产业研究院等,强化对文化组织、文化资源的统筹、融合和创新;可整合一批闲置商场、写字楼宇、厂房、仓库等,为企业提供免费或低价办公场所、沉浸式文化场景、津派特色文化空间,探索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津派国画”作为津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天津最具地方特色和影响力的书画流派。如何进一步彰显津派文化 ,做强“津派国画”?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副主任、天津美协副主席孟庆占建议,成立“津派国画”研究机构团体,增加学术引领和专题研讨,出版学术作品集,理清脉络,为“津派国画”传承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同时,积极探索“津派国画”与旅游、文创、收藏、拍卖等产业的融合路径。以这种融合为切入点,打造特色津派文化街区。进一步支持鼓励个人经营艺术场馆,以此提升“津派国画”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
“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等网络平台,增加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积极举办‘津派国画’专项作品巡展,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津派国画’。通过调动各方力量,打造津派文化,持续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彰显天津现代化大都市新风貌。”孟庆占说。(天津日报记者:张雯婧 张清 韩雯 杜洋洋 姜凝)
来源:天津日报
审核:郦陈雪
编发:马 凯
素材整理:陈卓、吕昕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