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乃至现代,宫、观、宅、院,乃至道路、桥梁的两侧,常有摆放石狮子以镇守、辟邪的传统。
这一传统自东汉时期兴起,宋元时期逐渐普及至民间,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我们仍可在诸如政府大楼、银行及一些机构的门前,一睹石狮的风采。
每当造型奇特、丑中带萌的石狮子映入眼帘,围观的路人总会发出惊叹,好奇这源自异国他乡的大型动物,究竟何时传入中国,又是如何演变成古代镇宅神兽的?
一、石狮文化的发源
谈及此事,还需追溯至“张骞通西域”的时代。东汉时期,张骞为打通河西走廊,历经漫长岁月出使西域各国,使它们与中央王朝建立起联系。
《后汉书》中记载:
章和元年(公元87年),西域长吏班超击败莎车,月氏国遣使献上扶拔师子。
次年,月氏国因助汉击车师有功,再次贡奉珍宝及扶拔师子。
章和二年,冬十月,乙亥,安息国遣使献师子扶拔。
其中提到的“师子”,即我们所说的“狮子”。原来,当年月氏国为感谢东汉曾助其击败敌国莎车,两次遣人向汉朝献上狮子。安息国见汉朝皇帝喜爱此动物,也迅速派人送来。
中国人初见狮子,便为其威武雄壮所倾倒。因听闻狮子能“食虎豹”,是热带草原上的真正王者,故有艺术家为其造像,置于宫殿门前或屋脊之上,作为镇宅辟邪的异兽。
至唐朝,国都长安的人们居住在被称为“坊”的小区里。每个“坊”门前立有高大的木牌坊,上面书写着“坊名”。为使牌坊底下的木桩稳固,人们在其两侧放置石块。
为使石块更加美观,人们开始在上面雕刻各种动物,如麒麟、狮子等。至宋元时期,城市建筑格局发生变化,“坊”虽消失,但门前的石刻得以保留。
按理说,古代有钱人可随意选择他们喜爱的镇宅石雕,但他们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石狮子。这得益于宋元以后,中国儒、释、道三教合流,民间佛教文化得到普及。
二、石狮造型解读
仔细观察这些古代石狮的形状,你就会发现它们并非我们在动物世界或者动物园中见到的那些真狮子。
这些石狮虽然体型庞大,但是石狮头部的线条和形状,整体上比真狮更显圆润,眼睛凸起如大铜铃,嘴巴开口几乎裂至后颈,鬃毛也不似真狮那般顺滑,而是呈现出佛祖头上的“肉髻”状。
都说中国古代的绘画和雕塑较为抽象,想不到石狮子的造型也如此。且经过“抽象”艺术处理后的石狮子,看上去并不吓人,这又是为何呢?
原来,古代狮子作为贡品来到中国皇家,民间工匠“只闻其名,未见其形”。他们根本就不知真狮的模样,只能通过口述和自己的想象,结合民间动物和神话塑像进行加工。
这与祖先们塑造“龙”这种动物时相似,都是从各种动物身上取来特征拼凑而成。最初,流行石狮镇宅的是皇宫。
后至唐代,民间富人也开始模仿宫殿,用石狮来镇宅。他们找民间工匠刻石狮,如何刻则任由工匠发挥艺术想象。
至于石狮头上的“肉髻”,其实是借鉴自佛祖。传说中释迦牟尼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状曰:“天上地下,惟吾独尊。”
古代石狮文化的流行与佛教的传播密切相关,佛经典故常将佛陀与“狮子吼”相联系。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便塑造了一个少林寺俗家弟子谢逊,其最擅长的武功便是“狮子吼”。
总之,民间工匠在雕刻这些石狮的时候,心中想到的就是“佛陀”,所以他们就给石狮头上刻上“肉髻”。
早期石刻中,古代皇陵镇守的石兽多用麒麟,王公陵前才用狮子。且狮子分等级,具体区分方式就是看头上的“肉髻”数量。
如一品官员陵前的石狮子头上有13个“肉髻”,一品以下逐级递减,县官以下则不许放置,后来这一规定逐渐被打破。
细心的读者或许已经观察到了,中国的镇宅石狮除了长相滑稽、头上有“肉髻”之外,还有一些特殊之处。
如一些石狮嘴巴张开,内有“绣球”,还有一些左前腿或右前腿下按着一只“绣球”或“小石狮”,这又有何讲究呢?
相关文献介绍,古代石狮文化中,镇宅石狮一般成对安放,且为一雄一雌。这大概是为了适应中国文化中“阴阳调和”的理论。一般是左雄右雌,但是实际摆放时,从门外朝门内看则为左雌右雄。
此外,雄石狮的右前掌下面一般都会踩着一个石“绣球”,雌石狮的左前掌下面则会踩着一个“小石狮”。
雄狮踩着绣球寓意“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雌狮踩着小狮子则寓意“太狮少狮”,谐音“太师少师”,意喻宅子主人父子都会高官厚禄。
狮子乃“百兽之王”,其外形雄壮、凶猛,与中国“温和”的传统文化其实是不符的,故民间工匠有意将其外形“萌化”。
在保持其壮硕体态的同时,采用传统美术中塑造“门神钟馗”的方式,让其瞪起“金刚怒目”,玩起小孩子玩的“绣球”。钟馗本貌可怕,但古人自小便在年画中见到他,早已习惯,根本不会害怕。
再加上石狮子口含“绣球”,也是孩子们常玩之物,于是石狮的凶恶之感便这样被化解。将其立于门边,既达镇宅辟邪之目的,又不会让邻居心生不适。
结语
中国古代虽无真狮子,但石狮子文化却极为盛行。自东汉时期起,石狮子便成为了守护宫殿、陵墓及镇宅辟邪的象征。
这些石狮子的形态多样,有的威严庄重,有的憨态可掬,皆是工匠们依据传说与想象,精心雕琢而成。
石狮子之所以在中国广受欢迎,不仅因古代帝王对其青睐有加,佛教文化的传播亦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工匠们在未见过真狮子的情况下,巧妙融合各种元素与想象力,创作出了现今我们所见的这些生动的石狮子。它们既展现了工匠们的艺术造诣,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时至今日,石狮子的形态与寓意仍在不断演变。从最初的等级象征,到如今寓意祈福迎祥,它们始终与时代同行,不断满足着人们的需求。
因此,现今我们所见的这些石狮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传统文化与民俗信仰结合的珍贵遗产。它们将继续矗立于中国人的各式建筑之前,守护着我们,为我们带来吉祥与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