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率的迅速提高,未成年人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然而,与之相伴的,是未成年网民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过度使用智能设备对其专注力、身心健康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多地出台了校园手机管理“禁令”,但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到合理使用手机,仍然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的共同努力。
“禁令”之下:合理限制与规范管理
在郑州、广州等地出台的校园手机管理规定中,尽管普遍对手机使用作出了严格限制,但并未“一刀切”。比如允许在特殊情况下将手机带入校园,但需经家长签字同意,并由学校统一管理。这种方式既考虑到了学生在支付、联系家长等方面的实际需求,也通过限制使用范围避免了手机对课堂秩序的干扰。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些商家通过销售“藏手机神器”等产品帮助学生逃避监管,甚至有店铺违规租售手机。对此,有专家指出,现行法律法规已明确要求电商平台下架此类商品,同时强调监管部门应加大对校园周边不良商业行为的整治力度。
家长:引导与陪伴是关键
专家普遍认为,引导未成年人合理使用智能产品的关键在于家庭教育。家长不仅要以身作则,还应通过科学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使用习惯。
- 制定规则与协商共识
- 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商议,制定手机使用规则,例如明确每天使用的时间段和时长,约定手机的主要用途。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被尊重,同时也更容易接受规则的约束。
- 以身作则与亲子互动
- 家长自身应减少对手机的依赖,以免在孩子面前形成不良示范。此外,可以通过亲子阅读、共同参与体育运动等方式,增加现实生活中的陪伴和互动,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关注与温暖,从而降低对虚拟世界的依赖。
学校:教育支持与心理引导
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教育的核心场所,应从教育支持和心理引导两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培养自律能力和正确的手机使用习惯。
- 开设数字素养课程
- 学校可以将数字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学习信息辨别、隐私保护、合理分配在线时间等技能。通过课堂教育,让学生明白手机的利与弊,从根源上减少不良使用习惯的形成。
- 丰富课外活动
- 学校可以组织兴趣小组、文学社、体育俱乐部等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与现实世界互动的机会。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 心理健康教育
-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手机依赖可能带来的危害,并学会情绪管理和压力缓解的方法,是减少手机过度使用的重要一环。
技术手段与社区支持:打造良好环境
除了家庭和学校,社会和社区也应为未成年人创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 技术管理工具
- 家长和学生可以共同使用手机的“屏幕使用时间”“应用限额”等功能,设定合理的使用时长限制。此外,引导学生更多使用教育类App,如语言学习、在线课程和科普平台,使手机成为学习的助手而非负担。
- 社区活动与社会实践
- 社区可以联合学校和家庭,举办徒步、骑行等户外活动,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在丰富线下生活的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对手机的态度:禁与用的平衡
正如首都师范大学蔡海龙教授所言,网络化生活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状态,智能产品的使用对于培养未成年人的数字素养和适应未来社会至关重要。因此,不能采取“一禁了之”的方式,而应在限制和引导中找到平衡点。
手机既是工具,也是孩子成长的桥梁。通过规则、教育和陪伴,为孩子营造一个有序且健康的使用环境,才能让他们真正学会如何驾驭智能设备,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