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野夫身陷清迈卖房风波,李承鹏下场开撕,如果你看过保罗·约翰逊的《知识分子》,就不会对知识分子的塌房感到意外了。

英国有一个叫做保罗·约翰逊的写了一本书叫《知识分子》,看完之后让我大跌眼镜,感觉心中烧起了一把大火,烧尽了内心深处的偶像森林。 偶像轰塌带来的幻灭在很长一段时间让我觉得虚无,但后来才慢慢的发现,人的成长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对偶像的祛魅,没有人能够承受完美的期待,因为我们自己也不完美。 ——罗翔



这是一本极具争议的书,国内外读者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状态,可谓“冰火两重天”:

本书一出版,立即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引起大西洋两岸的强烈反响,《伦敦书评》等多家知名媒体联合推荐,在英国和美国一版再版,始终畅销不衰,现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亚马逊评分4.7星,相当于某瓣9.4分高分。然而,它在某瓣上的评分却只有6.7分,不少人还写书评纷纷不推荐。



国内外如此悬殊的评价让人疑惑,究竟是怎样的内容,让中外读者的感受如此大相径庭?

是因为翻译不好吗?并不是。事实上本书翻译出奇地好,不仅语句通顺好读,连语气上都还原了作者的诙谐幽默感。可惜,国内的读者却并不买账,不少人认为这本书太过八卦,根本不值一读。

然而,少部分国内读者和大部分国外读者却给出了完全相反的评价,在他们看来,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瓜大料足,令人大开眼界,带给人们对人性更多的理解。

这本书就是保罗·约翰逊所写的《知识分子》

本书通过详实的史料,细致描写了被世人捧上神坛的卢梭、雪莱、易卜生、托尔斯泰、海明威、罗素、萨特等众多世界知名作家、学者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毫不留情地指出他们身上的道德瑕疵和政治幼稚,将他们生活里种种可耻、可笑、可悲、可叹的方面抖落给读者,撕开了他们或主动塑造或被动建构的“假面”,把他们拉下神坛,原为真实的、有缺陷的普通人。

可以说,这本书,既是对知识分子群体本身一剂猛烈的“清醒药”,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理解知识分子的新角度。

说到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知识分子》在国外好评如潮,在国内却那么不受待见——因为它戳到了不少读者的痛处,书中所涉人物多数是中国读者十分熟悉并深深敬仰甚至崇拜的西方学者和作家,没有谁愿意看到自己偶像的光辉形象破灭,他们只会觉得作者无事生非。

相反,这种情况在西方基本上不存在,他们崇拜神而不崇拜人,即使贵为一国总统,也一样可以拉出来开涮,受人敬仰的知识分子也并不比任何人更高尚,黑料就是黑料,只要是事实,就没有什么不能说的

正是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造成了本书在国内外完全不同的遭遇。恨它的人说它无聊透顶,爱它的人说它揭露了真相。这本书到底是否值得一读,相信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判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