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出生在民族意识特别尖锐的南宋初期,他的曾祖父陈知元就在汴京保卫战中牺牲。
他是积极的主战派,富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对外力主抗击金朝,对内改变政治弊病。
乾道五年(1169年),他上书宋孝宗《中兴五论》,旨在收复失地并维护国家安全。
陈亮一生坎坷,没有做过官,却两次下狱,51岁时状元及第,授官未行次年就病逝了。
原文赏析:
隆兴初,张浚督江淮诸将李显忠等北伐,溃于符离, 于是和议复决,所得海、泗、唐、邓及商、秦地,悉以畀金,仍守旧境。
是时,陈亮上中兴论》,略云:「攻守之道,必有奇变。奇变之道,常因地势。今东西绵亘数千里,地形适中,无所参错,似乎奇变难施,然必有批吭捣虚形格势禁之道。
【译文】隆兴初年(1163年),张浚督率江淮各将领李显忠等北伐,但在符离溃败。
和议再次商定,宋朝所得到的海州、泗州、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等地,全部割让给金朝,宋朝仍然坚守旧的疆域。
当时,陈亮上奏了一篇《中兴论》,大致内容如下:
“攻守的策略,必须有出奇制胜的变化。这种变化,常常要根据地形来制定。
现在国境东西连绵数千里,地形适中,没有交错复杂之处,看似难以施展奇变之术。然而必定有抓住敌人的要害乘虚而入的战术。
夫齐、秦,天下之两臂也,今西举秦,东举齐,则大河以南、长淮以北,固吾腹中物,奈敌人以为天险而固守之。窃观襄、汉者,敌之所缓,而今日所当有事也。其地控引京、洛,侧睨淮、蔡,包括荆、楚,襟带吴、蜀,沃野千里,可耕可守,地形四通,可左可右,诚镇抚得人,于安、随、信阳、光、黄列城相援,养锐以伺,一旦狂寇来犯江、淮,则荆、襄之师帅诸军进讨,袭有唐、邓诸州,屯兵颍、蔡之间,示必绝其后。
【译文】齐、秦两地,是天下的臂膀。如果西取秦地,东取齐地,黄河以南、江淮以北,就都是我们腹中的领土了。可惜敌人把这些地方当作天险固守。
我观察襄汉地区,是敌人防守薄弱的地方,也是我们现在应该有所行动的地方。
这个地区控制着京洛,侧视淮蔡,包围荆楚,连接吴蜀,沃野千里,既可以耕作也可以防守,地形四通八达,可以左进右出。
如果镇守安抚得当,在安州(安徽凤台)、随州(湖北随州)、信阳军(河南信阳)、光州(湖南常德)、黄州(湖北黄冈)等地建立城池相互援助;
养精蓄锐等待时机,一旦敌人侵犯江淮,荆襄军队就率领各路军队进讨,攻取唐州、邓州等州,屯兵在颍州蔡州之间,这样一定能断绝敌人的后路。
因命诸州转城进筑,如三受降城法,依吴房故城为蔡州, 使唐、邓相距各二百里,并桐柏山以为固。 敌来则婴城固守,出奇制变;敌去则列城相应,首尾如一。诸军进屯光、黄、安、随、襄、郢之间,朝廷徙都建业,筑行宫于武昌,大驾时一巡幸。
【译文】然后命令各州转城进筑,像三受降城(唐朝军事防御体系)那样,依照吴房故城建立蔡州城,使唐邓两州相距各二百里,用桐柏山作为固守据点。
敌人来攻就环城固守,出奇制胜;敌人退去就各城相互呼应,首尾相连。
各路军队进屯光州、黄州、安州、随州、襄州、郢州之间,朝廷把都城迁到建业(江苏南京),在武昌修筑行宫,皇帝时常巡幸。
敌知吾意在京、洛,则京、洛、陈、许、汝、郑之备当日增,而东西之势分,则齐、秦之间可乘矣。四川之帅,亲率大军以待凤翔之寇,有间则命骁将出祁山,以截陇右, 偏将由子午以向长安, 金、房、开、达之师入武关以震三辅, 则秦地可谋矣。
【译文】敌人知道我们的意图在京洛,那么京洛、陈州、许州、汝州、郑州的防备就会日益加强,而东西两地的形势就会分散,这样齐、秦之间就可以趁机攻取了。
四川的统帅,亲自率领大军等待凤翔的敌人,有机会就命令骁勇的将领出祁山,截断陇右,另外派遣偏将从子午谷进攻长安。
然后金州、房州、开州、达州的军队进入武关以震撼三辅,那么秦地就可以图谋了。
命山东之归正者往说豪杰,阴为内应,舟师由海道以捣其脊,彼方奔走支吾,而大军两道并进以揕其胸,则齐地可谋矣。吾虽示形于唐、邓、上蔡,而不更谋进取,坐为东西形援,势如猿臂,彼将愈疑吾之有意京、洛,特持重以示不进,则京、洛之备愈专,而吾必得志于齐、秦矣。抚定齐、秦,则京、洛将安往哉?此所谓批吭捣虚形格势禁之道也。就使我未为东西之举,彼必不敢离京、洛而轻犯江、淮矣。」
【译文】同时,命令归附宋朝的山东人士去游说当地才智出众的人,暗中作为内应。宋朝水军由海路进攻,直捣金朝的后背。
当金朝军队疲于奔命、手忙脚乱的时候,宋朝的大军从两道并进,直捣其胸腹。这样,齐地就可以图谋了。
我们虽然表面上显示要进攻唐州、邓州、上蔡,但实际上并不真正谋取这些地方,而是坐镇东西,互为援手,形成如猿臂之势。
这样金朝将更加怀疑我们有意进攻京洛,而我们则故意表现得稳重,不轻易进攻,使京洛的防备更加严密,而我们就可以顺利在齐秦两地实现既定目标了。
一旦我们稳定了齐秦两地,京洛将何去何从呢?这就是所说的抓住敌人要害乘虚而入的战术。
即使我们还没有进行东西两地的进攻,金朝也不敢轻易离开京洛来侵犯江淮了。”
端倪解析:
陈亮在乾道五年(1169年)上奏的《中兴论》,是他向宋孝宗呈递的《中兴五论》中最重要的一篇。
在《中兴论》中,陈亮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论述了北伐中原、实现统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批判了苟且偏安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政治、经济改革措施和军事上的策略。
他极力主张建立以襄、汉为中心的战略基地,从东西两翼向中原突出奇兵进行合围。
然而,陈亮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意欲偏安的皇帝身上,淳熙五年(1178年)陈亮至临安上宋孝宗三书,孝宗心动,想要召见他。
而权贵曾觌因求见陈亮不得,而感到不悦,从中作梗,遂不见用,陈亮愤而归乡,他的建议最终并未被南宋朝廷采纳。
但陈亮这篇文章切中了当时的要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陈亮作为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家,曾谓:“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
他在知天命之年状元及第时还写了一首报恩诗说道:“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