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刘少奇的女儿写了一本书,由人民出版社负责出版。

在这本书里面,披露了她父亲刘少奇许多不为人知的小故事。

其中,在书中有一个场面让人印象深刻。

刘少奇当众批评彭德怀,但出了名的脾气大的彭老总,却是笑眯眯地给刘少奇倒了一杯茶。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彭老总给刘少奇倒茶

在左权县麻田镇下南会村南一座四合院,刘少奇和他的夫人曾经在那里住过一段时间,后来也变成了一处纪念景点。

彭老总给刘少奇倒茶水的故事,就发生在那段日子。

当时是1942年的秋天,刘少奇来到华北地区实地考察工作。



当时负责北方地区工作事务的,正是彭德怀。

自从延安一别,刘少奇和彭德怀已经有好几年没碰面了。

对于即将跋山涉水来到山西省的刘少奇和他的妻子王谦,彭德怀提前做好了准备工作。

但当时的中国,尤其是中央领导,基本是长期吃苦,过的生活和一般老百姓也没什么两样。

所以,即便说要做什么迎接准备工作,其实也只是找到一处干净安静的民居,安置刘少奇和同行人。



因为刘少奇是带着调研工作在身上的,因此居住的地方一定要安静才好。

最后,彭德怀亲自在附近走了一遭后,决定把刘少奇一家子安排到麻田镇附近较偏僻的南会村居住。

南会村,在抗日战争时期,可以说是彭德怀和刘少奇两人的据点之一,他们在这里前前后后住了差不多有五年的时间。

等到刘少奇抵达南会村安顿下来之后,就马不停蹄开展调查工作。



他不得不赶时间,因为他还要赶在年底回到延安参加中共七大的重要会议。

在此期间,刘少奇坚持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听取了中共北方局、晋冀豫省委、中共左权县委的工作汇报,还到中共中央党校和北方局、八路军总部作报告。

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刘少奇提出了许多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新思路,使工作呈现出了新的局面。

等毛主席那边收到刘少奇已经抵达彭德怀驻扎地的消息后,毛主席也给刘少奇下了新的工作指令。



毛主席要求刘少奇对华北工作进行考察和指导。

在经过刘少奇一轮仔细地实地走访后,根据他所看到的情况,他肯定要和彭德怀进行会议商讨的。

因为刘少奇也曾经在华北地区工作和生活了很久,对这个地区的许多情况也比较熟悉。

所以对于这里的发展,他有着自己的一套想法。

但刘少奇的想法和彭德怀的想法不一定是完全一样,毕竟每个人的处事风格都不尽相同。



在会议上,刘少奇一开始就表扬了彭德怀的工作,认为华为地区整体的发展是很不错的。

但在会议的最后,刘少奇话锋一转,

把自己认为做得不够好的地方直截了当地指了出来。

刘少奇批评彭德怀,认为华北各方面的基础条件都比其他地方要好不少,但华北的发展却没能够走在最前面。

刘少奇认为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彭德怀工作的重心都放在了发展军队上面。



他觉得彭德怀过于重视军队,这就导致其他方面的发展就落后了。

会议上的其他同志,看到刘少奇这么直接当中批评彭德怀,心里都在打鼓。

因为他们知道彭德怀的脾气大,发起脾气来是一视同仁,就算对方是他的领导,彭德怀也敢怼回去。

正当大家都以为,彭德怀会和刘少奇吵起来的时候,让大家惊掉下巴的一幕出现了。

刘少奇一边批评着彭德怀,彭德怀还笑眯眯地亲自给刘少奇手边的茶杯续上热茶。



其实,刘少奇之所以敢直接当面批评彭德怀,正是因为他们两个感情好。

这么多年并肩作战,一路枪林弹雨地走过来,又一起在延安共事那么久。

两人对对方的性格和脾气,还能不了解吗?

更何况,刘少奇和彭德怀都是来自湖南的老乡,还是同龄人,两个人的生日就相差一个月。

论感情,估计亲兄弟都比不过了。



在性格方面,刘少奇和彭德怀都不是会藏着掖着的那种人,都是有一句说一句。

因此,就算刘少奇批评彭德怀,他也不担心彭德怀会伤心难过,或者有什么面子上过不去的说话。

毕竟,两人在工作方面,不是你说我,就是我说你,彭德怀觉得事情不对的时候,他也会说刘少奇。

但按照刘少奇女儿的说法,两人的吵架,通常最后都是彭德怀被刘少奇说服,甚至经常一开始两人吵着吵着,彭德怀就被刘少奇噎得没话说了。



对于这段记忆,其实还有个证人,就是当时的北方地区书记杨尚昆。

根据杨尚昆的回忆,其实那天的会议,并不是完全地平静。

他说刘少奇和彭德怀两人,讨论着工作,说着说着就互不相让,互相拍起桌子来。

原来,最后的结果还是吵吵闹闹,但会议结束后,一样还是哥俩好。



刘少奇,千里回延安

虽然没人能重现当时彭德怀给刘少奇倒茶的情景,但感觉上,就是彭德怀担心刘少奇说得口干舌燥,关心地给续上茶水了。

其实,当刘少奇一路走到彭德怀的驻扎地的时候,他已经在路上奔波了许久。

彭德怀深知刘少奇这一路走来有多么不容易,多么艰辛。



中央决定在1945年要召开中共七大,这个会议太重要了,毛主席提前给刘少奇发了电报,要他在会议开始之前要赶回延安。

刘少奇可以说是一直在路上,用现代工作来说的话,就是全国各地到处出差。

因为从1939年开始,中央就命令刘少奇负责走访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新四军各个队伍的据点。

当时,刘少奇在华中地区工作了两年半。

收到要返回延安的命令时,已经是1941年了。



返程的路途,很远,但就算再远,走走停停半个月时间完全足够的。

为啥中央那边要这么早就通知刘少奇动身?

这是因为当时还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并且情况还十分不乐观。

从华中去延安的路上,刘少奇一行人要通过日军和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封锁关卡。

不仅如此,中间还得爬过被厚厚积雪掩埋的晋西北山区。



这个路途的遥远和艰辛,都要接近万里长征了。

刘少奇经常叮嘱身边的随行人员,说:“护送我们的同志,他们既了解情况,又和当地群众有密切的联系,他们的决定都是经过慎重考虑后才作出的。

你如果提出不同意见,或表示怀疑,那就很容易动摇他们的决心,这样反倒容易把事情办坏。如果万一他们布置有错误,那也必须在一定的场合,作为经验教训,适当地提出。”

刘少奇对每个护送人员或向导,都给予极大的尊重和信任。



刘少奇之所以会这么叮嘱,是因为有一个插曲的发生。

当时刘少奇一行在山东分局人员护送下,进入鲁西敌占区。

一天夜里,没有月亮,漆黑的天空下着蒙蒙细雨,庄稼地里浸满了水,路上的沟渠又多,一行人只好摸索着前进,准备在天亮以前走出敌占区。

但由于向导迷失了方向,走了好久,还没有转出这块地方。



护送的武工队队长十分担心刘少奇的安全,着急地说:“怎么搞的?这么半天还没走出去!眼看天快亮了,被敌人发现了就麻烦了!”

刘少奇听见之后,就走过来对大家说:“你们不要抱怨向导同志,他负着很重的责任,找不到路,已经很着急,不要去搅乱他的信心,要让他冷静地去慢慢想办法。”

随后刘少奇又转身安慰向导说:“不要着急,这一带地方你很熟,仔细想想,会摸清方向,会找出路来的。”



幸好,最后向导在刘少奇的安慰、鼓励下,终于找到了一条小路,把大家顺利地带进抗日游击区。

从华中到延安,总耗时长达九个月,刘少奇才平安抵达延安。

在这九个月里面,刘少奇也走访了许多地方,进行调查工作。

因此,刘少奇才会路过彭德怀的华北,才有了前文的那一幕。



彭德怀所谓的“坏脾气”

过去的老帅、老将都是有脾气的。

彭德怀元帅在朝鲜战场上对志愿军的一位军长讲过这样一句话:我彭德怀没有别的本事,斩马谡的本事我还是有的。

因为这位军长有一次把美国人给围住了,但当时因为情况不明犹豫了一下,最后延误了战机没有把美国人的一个团给全歼。



所以,别以为那些老帅、老将都没脾气,能带兵打仗,都有点脾气。

但彭德怀的脾气,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充满爱意的“坏脾气”。

贺炳炎和政委廖汉生率第一纵队、第一军转战西北战场时,和彭德怀一起工作了很久。

有年冬天,贺炳炎看到彭总住的房子简陋,房门没有门板,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往屋里钻,就拿来一条旧毛毯挂在彭总住房的门口,挡挡风寒。



彭总就发了脾气,叫贺炳炎赶快拿回去。

这时,正遇上彭总的老战友朱早观从后方来到前线。

朱早观问:“你们吵什么?彭总为什么这样生气?”

贺炳炎将情况向朱早观说了一遍。

朱早观马上对彭总说:“这是下级对你的关心,如果你病了,如何指挥部队打仗?如何完成党和毛主席的指示?为了前线的胜利,你也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贺炳炎说:“为了革命,我有责任关心首长的健康。如果彭总的身体有什么闪失,我们怎么对得起为建立新中国而牺牲的无数战士和老百姓?”

彭总说:“哎呀!这么一块小小的毛毯,还牵连着战士和老百姓呀!”

最后,在朱早观的劝说下,彭总总算勉强留下了毛毯。

贺炳炎又偷偷地对朱早观说:“我还有事情向你报告,我们打仗缴获了几条鱼、肉罐头,想送给彭总,他一定还要发脾气骂我,你看怎么办?”



朱早观说:“你把罐头都给我,我一定让他收下。”

后来,朱早观对贺炳炎说:“我对彭总说了,这是毛主席派人给你送来的罐头,你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军人服从命令!”

朱早观当时一直对着彭德怀唠叨个不停说:“毛主席心疼你在前方辛苦。你也50多岁了,贡献那么大,又吃了那么多苦,该吃点有营养的。身体是本钱,你革命几十年,你不注意自己身体,如何当好指挥官。”

贺炳炎很佩服朱早观,朱早观之所以能“拿捏”彭德怀,是因为他明白彭德怀的坏脾气其实刀子嘴豆腐心。



彭德怀搞调查,从不让先安排吃饭,走到哪里,就在那里吃,反对搞特殊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严,对自己要求更严。

1958年那次回乡,乌石大队要警卫参谋带了一点蜜糖回去,回到北京后,彭德怀知道蜜糖是乌石大队送的,硬是从工资中给乌石大队寄了200元钱。

乡亲们深知彭德怀的脾气,这次回乡没有另外安排过一次生活,一直与乡亲们一起吃饭。



有一天在一个大队调查,碰上大队搞了点雁鹅菌,又加了一条小鲢鱼,吃饭时,彭德怀发现别的桌上没有鱼,便叫大家一块过来吃。

饭后,还批评大队干部说:“我是反对搞特殊化的,官家一席菜,民家半年粮。这不是共产党的作风。我们的干部在生活上脱离了群众,群众还能信任你,拥护你吗?”

那些干部们心里默默地想:这算什么特殊化哟,就是家里来了客人,也要加一两个菜呀!

但碍于彭德怀的“坏脾气”,谁也不敢开这个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