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华北大地饱受干旱之苦,海河的水量日渐枯竭,加之生产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天津市的用水问题愈发严峻。曾经,天津的日用水量高达 180 万立方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数字急剧下降至 70 万立方米,水资源的短缺成为了制约天津发展的巨大瓶颈。 1980 年的那个夏天,天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水荒,工厂停工、农田干涸、居民用水受限,连饮用水都变得苦涩难咽。缺水,如同一道沉重的枷锁,紧紧束缚着天津的发展步伐,也成为了天津人民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为了彻底摆脱缺水的困境,让天津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重新焕发生机,198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决策——兴建引滦入津工程。这一决策如同甘霖普降,为天津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引滦入津工程,顾名思义,就是将位于河北省北部的滦河水引入天津。滦河,这条源自闪电河、流经内蒙古多伦县、穿越燕山山脉、最终在乐亭和昌黎两县间汇入渤海的河流,成为了天津人民眼中的“救命水”。工程从河北省迁西县的大黑河水库出发,全长约234公里,穿越了崇山峻岭,凿通了一条长达12.39公里的引水隧洞,将水引入洁河,再经过蓟县的于桥水库,通过一条64公里的明渠、26公里的暗渠和四座大型水泵站,最终将水送入了天津市。

1983年9月11日,这是一个值得天津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在这一天,引滦入津工程正式通水,每年可向天津市供水10亿吨,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供水工程。清冽甘甜的滦河水涌入天津,不仅结束了天津人民喝苦咸水的历史,更为天津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T97引滦入津

为了纪念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程,1984年9月11日,正值引滦入津工程正式通水一周年之际,我国发行了一套三枚的特种邮票。这套邮票不仅是对引滦入津工程的艺术再现,更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

第一枚邮票名为“甘水入津”(T97-1),图案以天津海河上的金刚桥和天津市百货大楼为背景,巧妙地融入了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的元素——一尊白玉雕刻的妇女塑像。她面带慈祥的笑容,怀抱婴儿,左手轻轻托起,仿佛在向天空祈求甘霖,又似在深情地注视着缓缓流淌的海河水。这尊塑像不仅是对引滦入津工程无私奉献精神的颂扬,更是对天津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第二枚邮票图案则描绘了引滦入津工程分水枢纽的壮观场面(T97-2)。画面中,分水枢纽正缓缓提起闸门,清澈的滦河水如脱缰的野马般奔腾而出,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股甘甜与清凉。这水,如同甘露般滋润着干渴的土地,也滋润着天津人民的心田。它象征着生命的源泉,更象征着希望与力量。

第三枚邮票名为“凿洞引滦”(T97-3),图案以引水隧洞为背景,突出展现了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的英雄石雕像。画面中,隧洞幽深而神秘,甜水潺潺而流,与英雄石雕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和谐的统一。这尊石雕像,不仅是对那些为引滦入津工程付出辛勤汗水与智慧的劳动者们的崇高敬意,更是对那段艰苦卓绝、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奋斗精神的永恒铭记。

这三枚邮票,如同一部浓缩的历史画卷,将引滦入津工程的壮丽与伟大、艰辛与荣耀、汗水与泪水、梦想与希望,都凝聚在了方寸之间。它们不仅是对那段历史的见证与记录,更是对天津人民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精神的赞美与传承。

如今,当我们再次凝视这些邮票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股暖流。那是对引滦入津工程的深深敬意,也是对天津这座城市的无限热爱。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展望未来,共同书写天津更加辉煌的明天!



鸿邮艺术品拍卖会 外国邮票 德国1921年百年前古珍各行各业劳动者 成交价3.3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