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卸任之际,美国总统拜登对自己四年来的外交政策进行了高调总结。他自豪地宣称,在他的领导下,美国变得更加强大,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对手”则愈发孱弱。



他甚至大胆表示,中国永远无法超越美国。那么,拜登为何如此自信?他在台上这段时间的外交策略究竟达到了怎样的实际效果?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首先,拜登的信心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处理与北京关系的自我评价。他认为自己成功地避免了中美之间冲突的进一步加剧,以温和的态度维护了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

在他看来,这种“不激进”的方法足以证明美国的强大。然而,这样的说法似乎有些脱离现实。拜登试图重新修复与欧洲盟友的关系,并试图通过联合盟友共同面对“中国的挑战”。但事实是,尽管有欧洲国家加入其行列,但不少国家更倾向于与中国合作,而非对抗。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对此做出了回应。虽然肯定了中美关系的发展,他也指出中方领导人在去年中美会晤中提出的七点经验和启示,希望美方能认真汲取并相向而行。显然,中方一直强调合作的重要性,而不是激化矛盾或形成对抗。



拜登上台初期曾表示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处理中美关系,并推出了所谓的“竞争—合作—对抗”策略。中方对此持开放态度,认为只要有合作,中美关系就能朝积极方向发展。

然而,拜登曾承诺的平衡态度在实际操作中却大相径庭,基本是侧重于竞争和对抗,合作则被大幅压缩。这样的策略无疑让中方感到失望,以至于不再制定相应的措施来迎合美国的政策转变。

有趣的是,拜登试图通过联合盟国来制衡中国,但忽视了这些国家本身的利益和诉求。他的对华政策中存在的一些误判,也令人质疑其政治策略的现实依据。这种状况表明,拜登政府在理解和处理复杂国际关系上似乎存在一定的脱节。

政策上的过于自信,反而让分歧无法有效解决,甚至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中方不断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希望美国不仅仅在口头上表态,更应该在行动上落实共识。然而,拜登的演讲内容却缺乏实质性的建设性愿景,没有对中美关系的未来提供切实可行的规划。



不可否认,拜登在处理中美关系上的策略饱受诟病。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人们对他的做法存在广泛的不满。特别是许多美国企业对政府短视的经济政策提出了质疑,因为这些政策损害了它们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拓展,从而影响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潜力。

拜登强调竞争,但这种竞争更多时候只是一种抑制,而非建设性的互动。在这种情况下,中美之间的合作空间被严重挤压。拜登用竞争模式扼杀了宝贵的合作机会,不仅限制了两国共同发展,还使全球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因此,随着拜登卸任,新一届政府将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调整对华政策。从过去的教训中吸取经验,并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来处理中美关系,成为未来双方互动的关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