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的中共八大意义非常重大,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首次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前刘少奇为了统合30多个部门的汇报内容忙得焦头烂额,而毛主席却在其提交的报告上悠闲地做起算术题。
时隔11年的党代会
根据七大中制定的党章规定,不发生意外的情况下,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应当是3年召开一次,可1956年举行的八大距离七大已经过去整整11年,为何中间会间隔这么久的时间?
究其原因还是革命和建设形势发展得太快太猛烈了,1945年中共七大后,国民党反动派挑动内战,党领导人民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为了尽快取得中国民主革命胜利,不让国民党反动派有丝毫喘息的机会,1948年和1949年中共的主要努力方向与敌人斗争上,无暇顾及八大的召开。
新中国成立后,无论从国力还是民力上看,此时党的第一任务是尽快带领人民群众全力恢复国民经济,加快国民休养生息的节奏,让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充分保障。
当时毛主席带党中央进北平城的时候,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现在才是我们党最危险的时候,‘坐天下’不是这么简单的,我们不能做李自成,更不要像进京赶考的书生一样名落孙山!”
所以在1950年和1952年的时间里,毛主席带领党中央全力捍卫新生的人民政权,镇压躲在角落里企图阴谋颠覆新生政权的野心家和反动派。
抗美援朝战争也是在这段时间里爆发,新中国面临“两线作战”,对外支持朝鲜对抗美帝野心狼,对内组织土地制度改革,故没有时间召开党的八大。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毛主席和党中央集中精力领导人民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把中国从原先阶级矛盾巨大的深坑中拉出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年又3年,直到1956年9月,党中央觉得当前新中国各方面基本稳定,已经具备召开八大的条件,决定组织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从七大到八大,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两次巨大变革,极具历史意义。
首先是中国从原先半殖民地半封建,人民群众被严重剥削的旧社会,走向独立自主、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
其次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变革。
八大的成功召开,代表着新中国各级领导人不安现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力争上游、求新求变的决心,通过集思广益对未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一定的探索。
刘少奇负责起草政治报告
举行如此大规模的全党全国会议,光靠毛主席一个人肯定是不行的,他从各中央领导负责的工作和能力出发,委派刘少奇负责八大政治报告的准备工作。
为写好这份意义重大的政治报告,刘少奇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半年时间先后联系37个部委局80多位负责人到他的会议室进行汇报,汇报内容涵盖本系统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其间刘少奇夜以继日地工作,拉着部委局负责人从白天聊到次日凌晨,记下数万字的笔记,就各部门存在的问题和部长们一起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刚从外地视察回来的毛主席得知此事后,非常感兴趣,认为这是一次了解和解决治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好途径,他顾不上休整,找到刘少奇和他一起参加座谈会,听取了34个部门的汇报。
1956年6月,刘少奇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正式开始中共八大政治报告的起草和修改工作。
根据刘少奇秘书刘振德回忆:“当时刘少奇同志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本来就不规律的生活变得更加混乱,像是一台不知道疲倦的机器,夜以继日地连轴转,把自己的全部智慧、情感都投入到政治报告的起草之中。”
具体的初稿刘少奇原先是安排陈伯达负责,但是初稿完成后刘少奇看了很不满意,虽说陈伯达文笔很好,写的初稿很详细也很具体,可也是因为这两个特点,导致这份初稿像极了学术报告,太长太啰唆。
到底要从哪里开始优化?哪些可以删哪些可以保留?政治报告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困扰住刘少奇,刚好在这年的4月25日,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报告《论十大关系》,他高屋建瓴的论述一下子帮刘少奇打开思路。
“毛主席这篇《论十大关系》讲得好啊,有了这个讲话,政治报告的主调就出来了,你们接下来以《论十大关系》为主纲,起草八大政治报告的初稿。”
在刘少奇的安排下,新的初稿起草人胡乔木开始落笔,报告中关于“党的领导”这部分还曾发生过一个小插曲。
晚上11点多,刘少奇办公室灯火通明,他在审阅初稿时看到“党的领导”这部分时感到有些不合适,便请来起草小组的同志去谈话。
“‘党的领导’这部分里面,我觉得应该再加点内容,要重点说明毛主席在大革命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通过两者对比证明遵义会议中毛主席出面主持领导工作的必要性。”
这个意见后来经过起草小组的提炼,写进八大政治报告的最终版里。
政治报告的起草工作毛主席也非常关心,他和刘少奇在此期间经常有书信往来,讨论政治报告中的一些细节,很多起草小组不方便确定的内容就是经两人商量后确定下来的。
由此可见,刘少奇无论何时内心始终拥护毛主席,两个人一直都是党的优秀领导人,推动中国革命的好战友。
毛主席与中共八大
1956年8月中旬到9月14日,毛主席将自己绝大多数精力花在对政治报告的推敲和认真修改上。
为避免一个人雾里看花有缺漏,他特意给周总理、杨尚昆等人写信,邀请他们一起参与政治报告的审阅工作,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映或修改。
随着反馈上来的意见增加,毛主席对政治报告的初稿产生些许不满。
“少奇同志,之前精简的还不够,这份报告仍有9万多字,太长太啰唆,要继续精简!”
刘少奇同志对毛主席的指示特别重视,每天熬夜对汇报初稿进行研究,从每段话、每个字再到每个标点符号,逐一推斟酌,细心程度让人钦佩不已。
可以看出刘少奇为了这份政治汇报付出极大心血,可以说忙得昏天暗地,终于整理出一份3万字左右的汇报提交给毛主席。
“主席,昨天早起把之前写好的稿子全部推翻了,这是今天刚刚定下来的稿子,其中关于统一战线部分有些同志提出修改意见,有些原则性的问题还请主席再帮忙看看。”
8月29日,毛主席拿到精简后的政治汇报很是满意,他慢条斯理地点起一支烟,左手夹着香烟,右手拿着稿件仔细阅读。
大致看了一遍后,毛主席满意地点点头,他放下已经燃烧殆尽的香烟,拿起笔在稿子上做起“算术题”,算出这次提交的稿子大约在4万5千字。
“少奇同志,这次的稿子我很满意,改得很好,和之前比起来言简意赅,字数少了但一点没影响政治报告主题,清爽好看。”
政治报告雏形已经出来,可里面很多内容还需要刘少奇等人仔细推敲和修改。
比如报告中关于“二五”计划建议报告的工作,毛主席为了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两部分的内容与“二五”计划建议报告相一致,特意致信给周总理,希望他能参与到这部分内容的修改中。
周总理接到通知后,马上把精力转移到对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两部分的修改当中,第二天就把修改后的内容送给毛主席过目。
还有“前言”“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和统一战线”“关于民族问题”“国家政治”这四个部分,毛主席也投入很多时间心血,与刘少奇、周总理、张闻天等人一起进行多次修改,让政治报告更加完善。
这份花费中央领导人和各界人士许多心血的政治报告,一直优化修缮到八大召开的前一天才停下来,9月14日凌晨毛主席通知刘少奇将稿件翻译并打清样。
根据事后统计,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从起草到定稿共用时一年多,经历了80多个版本的迭代,变动极大的改动就有5次。
每当毛主席和别人提起这份政治报告的起草工作,总是笑着说:“这才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民主的,是对事不对人的,要么你推翻我,要么我推翻他,不看什么人写的文件,只看谁提的意见有道理。”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1956年9月15日,中共八大正式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这是一次规模盛大、热闹非常的大会,除了中国方面1100余名正式、候补代表参加,还来了不少“洋代表”。
这些“洋代表”遍布59个国家,比较知名的有米高扬为代表的苏联共产党代表团、英国共产党波利特代表团、西班牙共产党伊巴露丽代表团和法国共产党雅克·杜克洛代表团。
对于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周总理表现得热情又不失气节,指示外交等部门要做好接待工作,还几次出面与这些“洋代表”进行亲切交谈。
开幕仪式中,毛主席致开幕词的时候也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这是新中国首次也是唯一一次有外国共产主义党派人士参加党代会。
开幕词中除了欢迎国际友人的到来,还出现了一句毛主席的金句。
“一个国家无论大小,都有它擅长和薄弱的地方,纵使我们的工作取得极大的成果,也不能产生骄傲自满情绪。”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个真理我们应该永远牢记心中!”
毛主席金句一出顿时引起在场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大家纷纷鼓掌表示赞同,一篇2500字都不到的开幕词最后竟然获得了34次热烈掌声。
八大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新形势下,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的一次重要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这次大会结束后,在党中央的指示和调节下,有计划地引进市场调节机制,自由市场一度得到活跃,个体工商户明显增长,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民生行业的生产和销售得到初步改善。
拿上海的个体手工业户数据距离,八大召开当月上海仅有1661户个体手工业户,10月份便猛增到2885户,到年底数据更是翻了个倍。
毛主席得知后直夸中国人民是最优秀、聪明的,他认为只要社会有需要,私营企业可以继续开,甚至应该往大了开。
“国营和私营都可以搞搞看,不要弄一眼谈,我们可以消灭旧的资本主义,再搞新的有利于人民的资本主义。”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毛主席带领党和国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计划中的各项指标都明显超出预定额度。
2月,毛主席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带有浓厚的中国色彩。
八大中围绕着社会主义建设主题提出的思想原则、目标理论,历久弥新,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