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根据四川军事博物馆的工作安排,两名记者外出采风,征集本地的军事历史信息。采风工作需要一家一家地跑,不胜辛苦。

这天,两位记者下乡走到一位老人家的门口,实在是走不动了,备用的水也喝完了。

于是便赶紧向这家的老人打了声招呼,想要讨一碗水喝。这位年过五旬的老人,热情地将两人迎进家里,端上茶水。

可这一进去,着实把两位记者吓了一大跳。他们一抬眼便发现老人家中大厅的墙上,赫然挂着一张年轻男子与彭德怀元帅及贺龙元帅的合影,顿时惊讶不已:

“这不是彭德怀和贺龙同志吗?老人家您怎么会有这张照片,照片中的年轻人是您本人吗?”



老人见状,只能无奈地点了点头。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两人千辛万苦采集信息,没想到信息就在眼前。

他们又急忙问起这张照片的来历,老人却沉默了。

见老人不想开口,两人赶紧表明身份,告诉老人自己是军事博物馆的记者,正在采集本地的军事历史信息,建立真实的历史资料档案,以保存进博物馆。

得知两人的目的是为了建立档案,老人这才缓缓开口。原来老人叫陈仁华,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后来因伤退伍返回家乡。

那么,老人家里这张与两位元帅合影的照片,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参军入朝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为了将敌人挡在国门之外,我国开始组建志愿军部队,出国作战,这年刚好21岁的陈仁华,怀着一腔热血报名参加了志愿军。



陈仁华出生于1929年,他自小家庭贫困,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样的家庭是供养不起孩子上学的,好在陈仁华从小就比较懂事,用自己一双小小的手,给父母减轻了不少负担。

在他12岁的时候,一次趁父母不在,便悄悄跑到附近的征兵处应征当兵。

对于他的家庭来讲,当兵是最好的出路,也是填饱肚子的唯一办法,但是12岁太小了。招兵处没有答应他的请求,给他赶了回去。

没办法,陈仁华只能继续给地主家打工,在地主家的孩子已经能背整篇的四书五经时,陈仁华还不认识字。

稍微大一些的时候,陈仁华又想去参军,这一行为,遭到了母亲的极力反对,到处都在打仗,参军不是只吃皇粮,还有可能丢掉性命。

父母觉得,苦一点就苦一点了,总比丢了命强,陈仁华胳膊扭不过大腿,只能将当兵的想法埋藏在心底。



直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家乡开始招募志愿军前往战场,这时的陈仁华已经成年,父母也无法再左右他的想法。

陈仁华生在战争年代,深知和平的重要性,日本人走了没几年,眨眼间美国人又想危害中国的安全,这深深地刺激了陈仁华。

他告别父母,来到征兵处,报名参军。虽说家里苦,但所幸陈仁华还有一副好身板,陈仁华顺利地通过体检,当上了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入伍后的陈仁华目不识丁,参加训练格外困难,为了能尽快适应部队生活,陈仁华没日没夜地参加学习,不光是认字,还要熟悉武器装备。

由于底子太差,别人几天学会的,他总得比别人多付出几倍的时间,几倍的努力,才能掌握。

好在结果没有辜负陈仁华的努力,陈仁华终于慢慢赶了上来,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掌握了最基本的军事技能。



战争不会等新兵们训练成熟,陈仁华接下来只能在战火中去不断成长,去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

很快根据命令,陈仁华所在部队,要立即开赴朝鲜参加作战。赴朝前一夜,战士们热情高涨,都为能进入朝鲜与美国人作战而高兴。

他们不是不知道生命的珍贵,而是与生命相比,和平对他们来说更加重要,他们只有与美国人在战场上进行拼杀,才能维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1951年6月的

一个夜晚,部队悄悄出发了。为了躲避美军的轰炸,汽车没有开灯,步兵没有打火把,他们一路静默,跨国鸭绿江后,迅速隐匿在朝鲜的山林里。

军情紧急,他们白天隐蔽,晚上行军,终于在指定的时间到达了战场。

刚一到指定位置,陈仁华的部队就与美军打了个照面,陈仁华与战友们果断开火,给美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陈仁华的手中还是已经落后的三八大盖,这种枪威力不大,但胜在准头较好。

陈仁华一枪一个,接连撂倒两名敌人。在敌人撤退后,陈仁华立即跳出掩体,对美军进行追击。



陈仁华这种不要命的打法,吓得与他对阵的美国士兵仓皇逃窜,丢下武器不知所踪。陈仁华也借此缴获了一些美军的先进武器装备。

事后,在对这场战斗进行总结时,大家对陈仁华的英勇纷纷表示赞扬,为了鼓励陈仁华,表彰陈仁华的英勇行为,上级专门给陈仁华申请了三等功勋章。

陈仁华初次入朝作战,就立功受奖,这对他来说是莫大的鼓舞,也激励着陈仁华在后续的作战中,立下更大的功劳。

朝鲜战场的条件是极为艰苦的,一些入朝部队,由于入朝仓促,还未对敌人发起攻击便被冻死。

长津湖的冰雕连就是如此。

在长津湖的一次对敌作战中,根据作战安排,要等所有部队到达指定位置后发起总攻,一部分先遣部队提前到达指定位置,就先行埋伏下来,等待总攻命令的下达。

深冬的朝鲜,大雪纷纷,气温零下几十度,很多战士穿的都还是单衣,就这么在大雪里趴着,静静地等。

总攻命令下达后,很多人却再也没起来。



陈仁华所在的部队,起初后勤保障也有些许不足,由于天气实在冷,陈仁华与战友们就在敌人的尸体上扒衣服穿,经常会被敌军错认。

这时我们的空军还不够强大,常常要顶着美军的轰炸行军,一些战友就拿出美军的衣服,顶着美军的帽子,以迷惑美军,让美军不敢扔炸弹,就这样,躲过了不少轰炸。

不过这个办法用多了,美国人也回过味来了,他们了解自己人,知道美军靠步行是没有志愿军走那么快的,所以这一办法后来也不怎么管用了。

志愿军的装备没有美军强悍,所以总是靠不经意间对美军发起突然袭击,抢得战场先机,用时间换空间。

美军常常被这种打法打懵,志愿军有多少人,他们不知道,志愿军的火力怎么样,他们也不知道。为了活下来,他们只好往火力少的地方逃窜,往往又落入志愿军布置的口袋。



依靠这一打法,志愿军打了不少大胜仗,硬生生用战略战术克服了巨大的装备差距。

陈仁华与战友们,也将这一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长时间的快速行军,发现美军后突然发起攻击,一个人恨不得发挥几个人的作用,在输出火力时毫不含糊,该冲锋的时候毫不犹豫,该撤退的时候也毫不纠缠。

经过几次作战,陈仁华的装备已经从日式三八大盖换成了美制卡宾冲锋枪,从以前的打一枪拉一栓,换成了突击连发。

火力的增强,也让陈仁华变得愈发英勇。对美军发起攻击后,陈仁华总是跑到队伍的最前头,向对面开火。但陈仁华并不莽撞,他学会了如何借着掩体不断前行。

长期的战斗经历,让陈仁华学会了如何在战场上生存,他已经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军人。

大难不死

1952年8月,在

一次战斗中,美军依托坚固的地堡,抵抗住了我军的进攻,如何铲除地堡就成了当务之急。



地堡由坚硬的钢筋混凝土制成,子弹打不透,手榴弹也不能撼动分毫。只有将多个炸药包放到地堡脚下,才能将地堡摧毁。

这是个艰巨的任务,战士们纷纷踊跃报名,想要去完成这个任务,最后经过上级挑选,最终由陈仁华及3名战友去执行此任务。

爆破小组临时成立,陈仁华与战友们一人背一个炸药包向地堡匍匐前进。

幸运的是他们刚好在地堡的射击死角,敌军将机枪使劲往下压也够不着他们。

地堡的子弹擦着帽子飞过,在陈仁华的身后落地,陈仁华已经习惯了,几名战士并没有被耳边的子弹声吓倒。

就这样,大家灰头土脸地爬到地堡跟前,放好炸药包,迅速躲开,轰的一声,地堡被炸开,里面的敌军也都没了动静,陈仁华与战友圆满完成了任务。



可就在他们准备撤回的时候,冲上来的美军将他们包围。

一群人围着4个人,距离太近,不能开枪,陈仁华与战友果断地抽出刺刀,向美军身上刺去。

美军习惯了火力输出,对于近身搏斗与次都拼杀,并不擅长。在陈仁华与战友猛烈的拼刺下,很快就打破了美军数十人的包围,还俘虏了一个人。

其他战友很快赶了过来,在赶往这里的时候,他们看见了陈仁华与其他3名战友的英勇作战,赶到这里后,连连对他们4个竖起大拇指。

战后,陈仁华与另外3名战友,获得了二等功奖章,

顺利加入共青团,

离一等功只有一步之遥。

让陈仁华想不到的是,他再一次立功受奖,直接跳过了一等功,拿到了全军屈指可数的特等功勋章。也就是这次领奖,让他有了那张和彭德怀与贺龙的合影。



1953年8月,著名的十字架山战役开始,陈仁华奉命参加战斗,又是美军的地堡拖住了志愿军进攻的脚步。

陈仁华有着上次炸碉堡的经历,这次当仁不让地承接了炸掉地堡的任务。

他炸地堡已经有了经验,先是观察地堡的射击死角,然后依靠死角向前匍匐。

陈仁华瘦小的身躯穿梭在枪林弹雨中间,用同样的办法,接连炸掉美军数个碉堡,成功为了后续部队打开了道路。

陈仁华没有停下脚步,迅速收拢弹药,准备炸掉跟前最后一个地堡。

可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由于撤退不及时,陈仁华被炸药包的冲击波掀翻在地。

后面的战友都以为他牺牲了,赶到跟前,发现还有气息,赶紧将陈仁华送回了后方医院进行抢救。

所幸,陈仁华被抢救过来,不过他也在这次受伤中,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他的手指头被炸药的破片削掉,脚也被炸烂成了跛脚,最严重的还是大脑,留了脑震荡后遗症,直到晚年,都还时不时发作。

每次发病陈仁华都头昏脑涨,因为这个,他甚至错过了见毛主席的机会。

据战后统计,陈仁华一个人,就在这次战斗中,炸掉了敌人五个碉堡。

要知道,陈仁华上次炸掉敌人的碉堡,还是4个人一起炸的,这一战果,足矣称得上的传奇。

最后,由志愿军司令部,给陈仁华颁发了一枚特等功奖章。

这枚奖章,在全军来讲,也没有多少,按三等功站着领,二等功躺着领,一等功家属领的说法,能活着领取特等功,简直就是“军神”。

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及前来慰问部队的贺龙,专门接见了陈仁华及12名特等功臣,并专门与陈仁华单独合拍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此后就一直被摆在了陈仁华的家中。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陈仁华回到祖国,由于表现优异,他获得了毛主席接见的机会。

得知消息的陈仁华,却因激动过度导致旧伤复发,不得不前往医院治疗,也因此错过了毛主席接见的机会,这也成了陈仁华一辈子的遗憾。

由于身体原因,陈仁华无法在继续自己的军旅生涯,他婉拒了军队给他的照顾,选择转业回到家乡。

英雄无悔

回到家乡的陈仁华,收起了自己勋章,向身边所有人隐瞒了自己的经历。

在他看来,这没有什么特殊的,战场上已经牺牲了太多太多的战友,他能活着回来,就是最大的幸运了。

陈仁华回家后,进入煤矿工作。煤矿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他虽身体不好,但还是坚持了下来。

对陈仁华来讲,相比朝鲜战场上美军的轰炸,这里的条件已经再好不过,最起码每一次工作他是安心的。



陈仁华的踏实勤恳得到了煤矿领导的肯定,加上他有从军的经历,很快就被领导提拔为煤矿的副矿长,全面负责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

当上副矿长的陈仁华不敢疏忽,煤矿的安全工作大于天,陈仁华常点着跛脚进入矿井,检查安全情况。

井下的道路情况复杂,陈仁华的脚又不方便,常有人劝说陈仁华不要到井下去,都被他所拒绝了。

不检查陈仁华实在是不放心,多走几步路不算什么,他比这里每个人都知道生命有多珍贵。

只要事关安全生产,在陈仁华这里就没有小事,必须亲力亲为才放心,陈仁华的行动感动了煤矿的工人。大家都将安全生产视为己任,尽量让这个跛脚的矿长少操心。

在陈仁华管理期间,这个煤矿没有出过一起安全事故。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战场负伤留下的后遗症,陈仁华的身体已经支撑不住高强度的工作,无奈从煤矿退休。



陈仁华工作多年,也没给自己安个家室。

退休后,他一个人住在老屋,家具简陋,生活简朴。尽管生活总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陈仁华没有凭自己的资历,向国家张过一次口。

又由于当时陈仁华从部队走的急促,相关资料和手续也没办,当地政府只知道他当过兵,却不知道他有如此传奇的经历。

直到两位军博记者的到来,才让人们了解到了陈仁华的过去。

看到陈仁华一个人拖着病躯,生活的如此艰难,记者也曾问他是否后悔,陈仁华笑了笑说道:

“保家卫国有什么可后悔的,再说了我能活着回来就已经是不错的结果了,哪能谈得上后悔呢!”

两名记者回去后,迅速将陈仁华的经历报道出来。

当地政府得知陈仁华的经历后,为陈仁华落实了各项补助政策,并给陈仁华新建了房屋,当地军分区也定期安排人看望陈仁华,尽全力保障老英雄的晚年生活。

结语

那一代人,出生在乱世间,成长在战火中,和平对他们来说弥足珍贵。

从踏出国门那一刻起,陈仁华与战友们就没想过回来,不求名不求利是老英雄们的高贵品质。

但党和人民不会忘了他们,不会忘了那些牺牲在朝鲜,埋葬在异国他乡的志愿军战士们。



历史会永远雕刻他们的无私精神,他们就是最可爱的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