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

《中国民族报》整版刊发

云南大理州

民族团结与苍山洱海同美


全文如下

“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考察时,对当地干部群众提出殷切嘱托。

位于云南西部的大理州,不仅是风光旖旎的宝地,更是民族团结的热土。这里自古就是多民族互助共生、和谐相融之地,是中华民族团结融合、多元一体的典型地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理州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工作统筹推进,建设“环洱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成功打造具有全国引领性、大理辨识度的“苍洱处处石榴红”民族工作品牌,使民族团结与苍山洱海同美。


盛开的海菜花成为洱海水质逐年向好的风向标

高位推进 汇聚向心力

一部建州史,一部团结史。

大理是中国共产党较早开展革命活动和建立党组织的地区之一,红军长征路过时留下诸多英雄事迹。

1936年4月下旬,由贺龙、任弼时、萧克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主力部队途经祥云、宾川、鹤庆3个县22个乡镇,行程约300公里。红军边走边打,一路开仓放粮、赈济贫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各族人民心中播下革命火种。

光荣的革命历史证明,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虽然时代在变,但这块土地上倍加珍惜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始终没有变。

新时代以来,大理州始终将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高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大理州举行建党100周年歌咏比赛

——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纳入党校、干部学院培训班。对换届后镇村两级新任干部进行全员培训,组织实施“万名党员进党校”,先后举办培训班2000余期,参训党员干部40万余人次,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民族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2015年以来,大理州委常委会和州政府常务会专题听取和研究民族宗教工作47次,制定出台推动创建工作提档升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制定出台《大理州关于开展党建与民族团结进步“双推进”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纳入全州综合考评和各级领导班子考核评价、领导干部述职等重要内容,纳入州人大常委会、州政协专题视察调研内容。

——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第三方评估机制,出台创建示范单位动态管理办法、创建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用于特色示范村、百村(社区)项目建设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工作。

顶层设计有力,基层落实见效。截至目前,大理州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5个、模范个人16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14个、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336个。2024年1月,大理州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增进认同,画好同心圆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注重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大理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长期受中华文化熏陶,苍山洱海环抱中的大理坝子,兴于唐宋、建政六朝,秦入版图、汉设郡县,更承载了云南1400多年的历史更迭,历史上著名的南诏国和大理国在这里延续515年之久。

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大理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大理州大力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全国唯一有3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州市。


2024年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开幕式文艺演出现场

“我演讲的是张桂梅校长的故事,她帮助了很多姐姐们,是我的榜样。”在大理市下关第三完全小学(以下简称“下关三小”)前不久举行的一场演讲比赛中,五年级学生苏钰珺从容大方,给在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这场主题为“石榴花开映苍洱”的演讲比赛中,小选手们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下关三小校长杜标介绍,作为“大理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试点学校”“大理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学校积极探索新路径、新载体,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精心打造主题文化墙、文化长廊等举措,不断丰富活动内涵,切实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深埋在每个孩子的心中。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大理州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学校工作,将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研究和实践,确定大理州博物馆、剑川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等9家单位为全州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暨“行走的思政课”活动基地。

非遗,代表一座城市最深沉的记忆。近年来,大理州坚持保护与传承并重、活化与传播并举的理念,以723项非遗项目为依托,创新文创产品、加大宣传力度、振兴传统工艺、促进文旅融合,让古老非遗焕发新生。

舞上央视春晚的“南涧跳菜”,是大理州南涧县的一张文化名片。在当地,专业跳菜队从最初的几支发展到目前200余支,实现了传统文化由娱民向惠民、富民转变,闯出一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交融发展之路。

民族服饰是中华文化中璀璨的明珠,大理的民族服饰丰富绚丽。早在三千多年前,大理地区各族群众就已掌握了纺织技术,服饰花纹之风盛行,且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常用荷花、富贵吉祥等图案。在历史发展演变的长河中,大理民族服饰的传承和发展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理扎染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白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风花雪月”。在大理市下关街道吊草村的一座古朴的小院内,精美的服饰、特色器具、硕果累累的柿子树等,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拍照打卡,这里是大理生态文化保护实验区大理彝族服饰、刺绣传习所“结绣门”。

“结绳记古今,绣技传千年。我们正在做的,就是传承民族手工绳编和刺绣,发展民族手工业,传播中国故事。”大理彝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瞿标祥介绍,近年来,“结绣门”打造了民族服装品牌“云岭最美嫁衣”、手工刺绣编织原创品牌“结绣门”、乡村旅游品牌“美丽吊草村”,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带动了整个村子的文旅发展。“结绣门”现有员工50多名,其中多是吊草村的绣娘,村民们或多或少都在从事与文化相关的工作。

开展系列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实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和民族文化“双百”工程等文化项目,深度挖掘“南诏德化碑”等体现大一统、民族团结的历史故事和红色革命故事……大理州多措并举,推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见行见效,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

共同奋斗,铺就富裕路

在大理,有一种形似窝窝头的紧压茶——下关沱茶。“沱茶原名为‘砣茶’,它特殊的窝头形状,可以保证紧压的茶团有良好的透气性,防止霉变,便于马帮运输。”在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银桥厂区,员工揣丽萍介绍,下关沱茶经过百年传承,为促进茶农脱贫致富和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

下关沱茶公司新厂区拥有全国最大的普洱茶高原仓、云南最大的绿色食品茶叶加工基地、国家茶叶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中国(下关)沱茶研究院、下关沱茶馆等,建立了“清洁化、绿色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的现代产业加工体系。公司的毛茶原料主要来自临沧、普洱、西双版纳、大理等全省6州(市)30余县(市),带动全省10万户40余万茶农增收致富,成为大理州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这里随手一拍就是美景。”游客赵丹沿着洱海生态廊道散步,沿途欣赏清澈的湖水、盛开的海菜花、错落林立的水杉林,每一处都能发现不一样的风景。

苍山脚下的古生村依山傍水,偎卧在洱海边。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这里“立此存照”,强调“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


游客在洱海边拍照打卡留念

3年前,中国农业大学的张福锁院士组建多学科导师指导团队,带领青年学子来到古生村,建立“科技小院”,探索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新途径、新模式。

科技小院负责教师金可默介绍,科技小院在古生片区构建了“六纵七横”面源污染精准监测体系,开展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全时空全过程防控技术模式建设。在治理洱海污染的同时,科技小院还致力于实现农业生产绿色低碳降污与农产品高产值的有机统一。

近年来,大理州投资逾91亿元,实施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经过治理,洱海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周边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如果把洱海比作琴,那么洱海生态廊道就是弹奏美妙音符的琴弦。大理州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洱海保护“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六个两年行动计划”,打造“苍洱一体 民族共融”的环洱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让各族群众守护绿水青山,让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托起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

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为大理州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近年来,大理州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加大改革攻坚力度,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稳步推进,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共聚合力,齐奏同心曲

大理是浪漫天成的“风花雪月”诞生地,是令人心驰神往的“有风之地”。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热播之后,大理把剧中的场景进行改造,拍摄地刘官厂村凤阳邑成为热门打卡地。

“游客越来越多涌到这里,旅居、做生意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村子游客量从单日不足百人增加到日均2000人,小村子成为多民族共居的大家庭。”刘官厂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李春艳说。

临近中午,斑驳的阳光透过树梢洒在凤阳邑茶马古道的青石板路上,道路两旁摊位林立,游客熙熙攘攘。从陕西来旅居的王丹丹在手工摊位前忙碌,不一会儿就收入近百元。“我和家人来大理半年多了,这里不仅风景美,城市包容度也很高,在这里摆摊的有来自新疆、广西等地的,大家相处很融洽。”王丹丹说。

广东游客叶青青来大理旅居一月有余,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在“有风小院”拍照打卡,体验剧中慢生活。“不知不觉间,我已经爱上这里。”叶青青说。

近年来,大理文旅市场持续“出圈”,吸引越来越多的“新大理人”在此安家。大理市坚持“以旅为媒、以旅促融”的理念,深化“农旅”“文旅”“体旅”“康旅”融合,以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为落实好旅游促“三交”计划,大理州制定出台了十项行动方案,开展骨干培训、规范讲解词导游词、展陈提升等十项创优提质行动,举办大理2024巴黎残奥会坐式排球资格赛、澜湄合作大理马拉松赛等国际体育赛事活动,搭建多元化的文旅和体育活动平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24年,全州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1亿人次,同比增长16%,旅游业成为了促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和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推力,形成了大理州旅游促进“三交”矩阵。

青少年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大理州制定出台促进各族青少年交流实施方案,举办大理州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暨民族团结同心营、“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夏令营等,为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搭建桥梁。


郑家庄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何国祥宣讲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

全州基层社区也开展了一场场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了各族居民邻里守望、相亲相爱的氛围,创造了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有利条件。

走进大理市太和街道三和社区的活动中心,汉、白、回、彝、藏、纳西等各族群众载歌载舞、共享幸福。“我们社区致力于打造各族居民情感与心灵的归宿,营造文化共赏、守望相助、包容接纳的氛围,1.1万余户居民相处和谐、十分融洽。”三和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杨汝钰说。

近年来,三和社区党总支聚焦党建引领,结合职能职责,创新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构建了“基层组织牵头、自治组织负责、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社区管理服务格局,有效提升各族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前不久,三和社区被评为“苍洱幸福社区”。“生活在三和社区,我感到很幸福。特别是退休以后,更加感受到来自社区和邻居间的关心关爱,内心倍感温暖。”三和社区居民董剑仙说。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大理州制定出台贯彻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的实施意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县(市)测评指标等文件,成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联盟,与四川省攀枝花市等四州(市)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联动协作,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

近年来,大理州积极参与建立滇西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滇缅公路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带、澜沧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等跨区域创建联盟,不断延伸创建工作触角,凝聚起各地各部门各领域的智慧和力量,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大理州是多民族共生共荣的热土。在这里,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绘就了互嵌融居的和美图景。我们将继续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引导各族儿女团结一心,手挽手、肩并肩、心贴心,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大理州民族宗教委副主任陈泽说。

来源:中国民族报

编辑:杨润婷

值周:杨丹妮 张辉

主编:李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