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了研究生,但没有宿舍住。”据澎湃新闻报道,近些年,部分高校学生宿舍紧张的问题引发讨论,成为一些人读研的第一道坎。2025年上海两会期间,赵玲、韩一帆、安琦三位上海市政协委员联合提交《关于政府、高校和社会力量多方协同加快解决高校学生宿舍紧张状况的建议》,建议多方力量协同,采用统筹调配闲置社会用房、加大专项资金支持、打造多样友好型学生宿舍社区等多种方式破解高校学生宿舍紧张难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年来,在高校扩招背景下,研究生学生宿舍供给不足问题的确较为突出。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为66.71万人;2023年,这一数据上升至130.17万人,全国研究生招生情况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为解决校内住宿资源“捉襟见肘”的问题,部分高校已经在校外整体租借学生宿舍,或是让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行在校外租房、鼓励市内学生走读。据《经济观察报》统计,已经公布2024年招生简章的学校中,就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不再给专硕生提供宿舍。
研究生在一二线城市租房,月租动辄几千元,的确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笔住房支出,也可能成为部分学生向理想高校进发的羁绊。据《新华日报》此前报道,有学生鉴于北京、上海等地一些高校不再为专硕学生提供住宿和租房补贴,就只能“忍痛割爱”,选择其他高校。此外,部分学生住在离校较远处,每天在学校和住所间来回奔波的情况,也必然会牵扯一定的精力,不管是在利用图书馆、自习室等公共资源,还是同导师交流方面都多有不便。
正如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宿舍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的,“加强高校学生宿舍建设,事关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事关高校办学能力提升,事关千万家庭教育获得感。”如何缓解高校研究生住宿条件紧张的局面,让学生不再“为住发愁”,值得深入探讨。
指导意见特别提到,鼓励高校通过购买、租赁学校周边的人才公寓、商住楼等社会用房,补充宿舍资源,并按照校内同等标准,加强配套服务管理。在高校新建或改造校舍之外,引入社会力量缓解供需矛盾,的确可以成为有益补充。
高校新建宿舍,审批和建设周期相对较长,很难即刻满足眼下的迫切需求,而且为避免盲目建设造成的闲置,新建校舍还需充分将当下需求、未来办学情况等综合纳入考量,不宜仓促上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在解决当下问题上没有作为的空间。
不少专家都曾指出,高校周边的一些社会住房设施齐全,改造投入少,灵活性较强,有些甚至可以实现“拎包入住”。因此,未来可以尝试由政府相关部门作为协调方,加强校企合作,在有效监管下鼓励高校同周边人才公寓、商住楼等建立长期租赁关系,并确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从而有效缓解部分研究生租房远、租房贵的困境。
指导意见明确,“把高校学生宿舍作为专项建设内容单列,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范围。集中财力重点支持高校学生宿舍建设,带动地方政府加大高校建设投入。”在研究生住宿社会化方面,相关资金可以承担一部分社会化租赁成本,让学生住房支出更可负担、更适配学生的居住需求。
比如,是否能把学生的住房价格“打下来”,让租房更有性价比?又如,能否基于学生的实际需要,打造图书室、自习室、健身房等公共空间,并引入必要的安保系统,让学生住得更为舒心、安心?此外,这些专项资金还可用来为租房同学(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资助和补贴,减少学生完成学业的后顾之忧。
总之,面对当下研究生的住宿供需缺口,高校或许无法“一步到位”地全部解决安排。但是,学生的住房困境不该被无视。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下,高校尽量统筹既有社会资源,想办法减轻学生的“住宿焦虑”,也是保障学生利益和教育公平的责任所在。
撰文/任冠青
编辑/黄帅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