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封尘封70年的绝密电报出现在一场特殊展览中。

这是彭德怀亲笔撰写的简短通知,记录了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经过。电报内容简单直接,却字字沉重。

这段历史曾被刻意隐瞒多年,如今它的出现让许多往事浮出水面,也勾起了人们对那场残酷战争的回忆。



1950年,毛岸英主动请缨前往朝鲜,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的秘书兼翻译。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他不仅处理军事文件,还与苏联顾问沟通,承担了重要任务。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他的生命竟会在那年冬天戛然而止。

是什么让这位年轻战士在战火中牺牲?



毛岸英归国后的经历

1946年,毛岸英结束了在苏联的学习生活,回到了延安。

刚回国不久,他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为组织的一员。

当时毛泽东身体状况欠佳,但他仍坚持亲自到机场迎接儿子。

根据中央机关一些老同志的回忆,毛泽东见到儿子后,情绪明显高涨,身体状况也有了显著改善。



父子俩难得团聚,只在一起吃了两顿饭。

随后,毛泽东便安排毛岸英去机关食堂吃“大灶”,而不是继续和他一起吃“小灶”。

毛泽东对毛岸英的期望还体现在他为毛岸英制定的“劳动大学”计划上。

他希望毛岸英深入到群众中学习劳动技能,了解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

因此,毛泽东让毛岸英到当时的劳动模范吴满有家学习种地。毛泽东形象地称这种实践为“补上劳动大学这一课”。



毛岸英按照毛泽东的要求,走进了解放区的广阔天地。

他参与了土地改革工作,土改期间,毛岸英需要协调基层干部,与农民交流,推动土地分配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他还担任过宣传工作,负责向基层群众宣传党的政策,提升他们对革命的认知和支持。



除了土地改革和宣传工作,毛岸英还曾担任秘书职务,为党的干部整理文件、起草报告。

解放初期,毛岸英又进入工厂工作,担任工厂的党委副书记。

他深入工人群众之中,与工人们一起劳动,处理工厂的日常事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仅仅半个月,毛岸英便与刘思齐结婚。

两人低调的婚礼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毛泽东亲自参加了这场婚礼。

婚后,毛岸英继续承担党交给他的任务,无论是在工厂还是其他岗位,他始终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毛岸英的志愿与挑战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后,局势迅速恶化,战火逐步蔓延至中国边境。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安全威胁。

为了应对这场危机,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连续召开多次会议,经过深入的讨论,最终作出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征朝鲜,支援朝鲜人民军,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作战。

在明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方针后,中央进一步决定由彭德怀担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统领志愿军全体将士奔赴朝鲜战场。



决策发布后,全国上下开始紧张有序地准备志愿军的组建工作。

这时,毛岸英得知了志愿军组建的消息。他迅速行动,找到彭德怀,表达了自己参军的愿望。

彭德怀听完后,心里清楚毛岸英的意图,但前线的艰难环境和敌人的强大实力。

美军不仅装备精良,火力优势明显,而且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危险无处不在。

彭德怀考虑到毛岸英是毛泽东的长子,身份特殊,他不希望毛岸英涉险,因此明确拒绝了他的请求。



面对彭德怀的拒绝,毛岸英并没有因此放弃参军的想法。

他很快另辟途径,将自己的请求转向了父亲毛泽东。

他找机会向毛泽东提出了自己的参军意愿,态度依然坚决。

毛泽东在听完他的请求后,没有立即表态,而是经过一番权衡和思考,最终向彭德怀转达了自己的意见。



毛泽东认为,毛岸英有参军的意愿,既然他是自己的儿子,就应该承担起革命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毛泽东让彭德怀同意毛岸英参军,他说出:“让他去吧,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



战场上的关键角色

毛岸英被选为彭德怀的秘书兼翻译,这份工作对志愿军的战场指挥和国际协作有重要作用。他在抵达朝鲜战场后,很快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由于精通俄语,他在志愿军与苏联顾问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为双方的交流提供了关键支持。

他需要准确无误地将苏联顾问的建议和战场信息传递给彭德怀,同时也要将彭德怀的指令准确地翻译成俄语并反馈给对方。



毛岸英还需要整理大量的军事文件。

这些文件通常涉及作战计划、后勤安排以及对敌方动态的分析,每一份都至关重要。

他的工作节奏十分紧凑,经常需要加班完成任务。有时,他需要在短时间内翻译长篇的文件,还得逐字核对以确保没有任何错误。



除了翻译和文件整理,他还承担了一些辅助指挥的任务。

当彭德怀召开会议或讨论作战方案时,毛岸英需要及时记录下会议内容,并根据实际需要将其整理成指挥文件。

由于战事紧张,很多指令都需要快速传达给各级指挥官,毛岸英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整理和分发,确保作战部署能够迅速实施。



在朝鲜战场,通信不便,他与家人的联系几乎中断。

为了不让妻子担心,毛岸英在临行前向刘思齐解释说,自己只是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出差,还告诉她因为工作繁忙,可能需要隔很长时间才能写信回家。

他对妻子的叮嘱平静直接,没有透露任何即将奔赴战场的危险情况。

这些话语让刘思齐没有过多怀疑,但实际上毛岸英心中早已做好了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准备。



毛岸英的牺牲与后续影响

1950年11月25日,朝鲜战场上突然传来了一阵轰鸣声,美军的轰炸机开始对志愿军指挥部所在的大榆洞区域展开密集轰炸。

志愿军指挥部在这一地区隐蔽设置,平时电台频繁发报被敌方侦测到,因此成为了美军的重点目标。

当天上午,大榆洞上空出现了四架美军轰炸机,它们从高空迅速俯冲下来,投下大量燃烧弹。

瞬间,整个指挥部区域陷入火海,浓烟滚滚,火焰迅速吞噬了周围的一切。



轰炸发生时,毛岸英正在指挥部中整理文件。他的办公区域虽然经过伪装,但面对突如其来的轰炸毫无还手之力。

燃烧弹引发的大火迅速扩散,高温和烈焰使得整个指挥部陷入混乱。

现场的建筑物很快被烧毁,所有在场的人都来不及逃离,指挥部变成了一片废墟。

毛岸英和其他一名工作人员因躲避不及,永远留在了这个战场上。



彭德怀当时正在附近的防空洞中参与战事部署。

听到轰炸声后,他迅速被提醒到指挥部可能遭遇袭击。

消息传来,彭德怀立刻带领随行人员赶往被炸毁的区域。

到达现场后,他看到的是一片惨不忍睹的景象,废墟中冒着黑烟,燃烧的气味刺鼻。



彭德怀不顾危险,亲自带领几名人员展开搜索。由于现场高温未退,救援行动非常困难。

经过一段时间的搜寻,一具烧焦的尸体被发现,尸体旁有一块破损严重但仍能辨认的手表。

彭德怀仔细检查后确认,那块手表正是毛岸英生前佩戴的。他当即意识到毛岸英已经牺牲,悲痛之情难以言表。



确定毛岸英牺牲后,彭德怀面临一个极其困难的任务,就是如何将这个消息传递给毛泽东和周恩来。

他在撰写通知电报时格外慎重。他拿起笔,试图将事情经过简单明了地描述清楚,却发现短短一百多字的内容竟然难以落笔。



在整理语言的过程中,彭德怀几次停下笔重新组织措辞。

他必须在电报中既表达对毛岸英牺牲的沉痛感受,又不能过于情绪化。

为了做到这点,他反复斟酌词句,努力使内容简明准确,同时又能够体现事件的严重性。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反复推敲,这封电报才最终完成。



毛岸英牺牲的消息与处理

毛岸英牺牲的消息传到国内后,最先得知这一噩耗的是周恩来。

周恩来在读完彭德怀发来的简短电报后,深感悲痛,但同时也意识到消息的严重性和敏感性。

此时,毛泽东的身体状况并不理想,长期的工作压力和身体的病痛使得他的健康状况堪忧。

为了避免消息对毛泽东的身体造成进一步影响,周恩来迅速联系了刘少奇,两人商议后决定暂时隐瞒这一消息。



为了处理好这件事,周恩来特意要求相关人员严格保密,不让这份电报的内容被外界知晓。

同时,他与刘少奇共同制定了一个计划,决定先观察毛泽东的身体情况,等待一个较为合适的时机再告知他真相。



然而,毛泽东最终还是从其他渠道得知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

当消息传到他耳中时,他没有显露过多情绪,只是简单询问了一些细节。

当得知毛岸英是在大榆洞的轰炸中牺牲后,他没有多问其他细节,而是简单地说了一句:“谁让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呢,战争嘛,有牺牲是难免的。”



在之后的日子里,毛泽东并没有将自己的悲伤表现出来,而是继续投入到抗美援朝的工作中。

他与其他领导人频繁商议志愿军的战事部署和国际形势,依然以高度的责任感推动国家各项工作。

然而,他对毛岸英的思念并未因此减少。



毛岸英的牺牲当时并未被公开报道。

为了维护毛泽东的健康,以及避免外界对毛岸英身份的过度解读,相关人员对这一事件进行了严格保密。

彭德怀当初发出的绝密电报,也被收入到高度机密的档案之中,长期未被公开。

直到70年后,这封电报才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

通过展览,人们才逐渐了解到毛岸英牺牲的真实经过和细节。

参考资料:

[1]杨凤安,王天成,龚杰.毛岸英牺牲真相[J].时代潮,2004,0(19):48-50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