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小红书是真的热闹,来自中国、美国、欧洲、中东等地的人们在同一个平台上无障碍地交流。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自己刚接触互联网时的那份喜悦,在QQ上添加一些陌生人,隔着屏幕跟和他们交流、分享,也乐于聆听他们的倾诉。最初的网络,就是用来认识陌生人的



在小红书上逛了两天,看了很多外国网友的发帖,发现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很和善、礼貌的,比如“中国人怎么看待我们美国人?” “大家怎么看待德州?” “对爱尔兰有什么疑问?” “对墨西哥人什么看法”。



这些问题虽然非常简单直白,但是我们从中是可以感受到他们对自己家乡、国家的情感,像是个腼腆的孩子一样特别渴望听到他人是如何评价自己在乎的事情

哪怕国籍不同、语言不通,但是人类情感都是相通的,外国人这些充满情感的提问自然能得到很多国内网友的真诚的回答。

在中美小红书用户之间的互动中,最有意义就是“对账”。这场“破圈”交流,称得上是一场文化碰撞的盛宴,让人大跌眼镜又拍手叫好!

过去,大多数国人对美国的了解主要来自《读者》、《意林》、移民中介、留学机构或者那些高谈阔论的公知,像什么“美国停电一整天只为了救一只小鸟”、“医疗免费”、“在美国人人都住大豪宅”、“在餐厅刷三个月盘子就能买大house”、“1美刀的炸鸡”等等。

而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则来源于臭名昭著的 C 等媒体、走线的润人、在唐人街生活的华裔、以及各种为了迎合美式审美满脸假笑的精神美国人。

BB

中美网友双方认知存在误解的根源其实就是双方之间存在“中介”角色,这些人为了自身利益故意扭曲了真实的信息,模糊了两国人民的真实面貌。

如今外国人直接在小红书上与国人交流,有啥疑问就直接问,可以直接从对方口中得出实际情况,这种双向透明的交流完全打破了滤镜,让我们看到了彼此最真实、最有趣的一面。

一边是我们吐槽996,一边是他们说自己收入低、工作苦、消费高、打两份工、一周工作80多个小时。对完帐突然发现一个没那么穷,一个没那么富,原来美国人跟咱一样都是普通人,或者说全世界牛马都一样。





因为对账的数量非常多且样本量覆盖了多个阶层,有网友甚至整理出一份《关于小红书美国工薪阶级工资的考察报告》。



在我们印象中,美国人可是没得加班,因为资本家需要给双倍工资啊,所以大家都喜欢私下搞兼职。

但实际上是因为美国的劳动法允许兼职,劳动法规定8小时工作制干5天是40个小时,所以很多美国企业一星期只雇佣劳动者工作39个小时,就可以从全职变成兼职,兼职的工资还更低,连保险都不用交,需要打工人自己交,这样就导致需要打两份工甚至三四份才能维持生活。

至于免费医疗这个扯淡说法,如果大家有看过甜甜圈的切片,就知道医疗在美利坚是可是能吃人的。如果说视频可能是造假的,那么现在是一群真美国人出来现身说法。

在美国一个救护车3000美金!生孩子花了7万美元!一个咽喉炎2000美金,脑震荡1300美金。100块中药包圆的尿路感染需要19万人民币!





什么洗三个月盘子就能买大 house、医疗免费,人家可能比我们还希望能过上公知们嘴里描述的日子呢。

事实上,全世界的人们都差不多,大家都追求安稳幸福的生活,对外界都是有着强烈好奇心和尊重的。所以我们会其中发现很多外国人讲话都是非常客气。有美国网友也说没想到中国人这么热情开放。



回顾这四十多年,全球从来就没有出现过这么热闹的民间信息交流,想必美利坚必然会对这件事做出巨大的反应。好不容易把 tiktok 给封禁了,结果出现了小红书这玩意。

想当初,小红书为了出海投入一堆资金做了海外版本的 App,结果全失败了,最终选择躺平不搞了。而把小红书上架各国大概率是因为留学生群体太喜欢用小红书查攻略,真的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而小红书这波滔天富贵给了中国其他互联网企业一个启示,什么单独的“国际化” App,砸钱没用,直接把本地的 App 上架到外面就行了。

很多外国人之所以选择中国的社交平台,是因为他们受够了美国社交媒体的霸权以及落后的产品体验,像油管那些仿佛10多年前的 ui。

人都是慕强的,外国人也不例外,当初国人翻墙去看外网不就因为想多了解美利坚的牛逼嘛,现在我国越来越强盛,六代机直接把他们看呆了,现在该轮到外国人学中文进来中文互联网玩耍了。

洋悟运动要开始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