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340字 | 阅读需7分钟




尽管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二战时期的德军绝对是一支充满传奇的队伍: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战斗力超群……

德国空军,更是传奇中的传奇。按照各国空军的标准,能够在空战中击落五架战机的飞行员就可以被授予王牌飞行员的称号。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空军战绩超过百架的飞行员大有人在,甚至有击落数量高达352架的超级王牌埃里希·哈特曼。作为对手的联合国家阵营,战绩最高的苏联飞行员伊万·阔日杜布的战绩也仅仅是82架。


埃利希.哈特曼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这支传奇的空军是在一战后德国在种种限制下,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打造出来的!其传奇色彩,在人类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支队伍的传说,开始于一战德国战败的1919年。这一年的《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军事力量进行了严格的限制。陆军只能保留10万人,大量源自普鲁士公国时代,有着赫赫战功的作战单位被解散,一些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职业军人流离失所。

曾经世界第二的德国海军,只被允许拥有少量轻型舰艇!大型军舰一路被押送到英国的斯卡帕湾,等待战胜国的处理,其中不乏经历过日德兰海战的传奇战舰。这些大家伙的命运,最后随着一声“彩虹”化作海底的残骸。


初露头角的空军更是直接解散,大部分战机被拆毁。一战中诞生过著名的红男爵的德意志战机部队彻底瓦解,一大批王牌飞行员就此失业,其中就有未来的纳粹德国二号人物赫尔曼·戈林。

和陆军、海军一样,协约国对德国航空部队的限制也进行了严格限制,不允许德国拥有、研制和生产军用飞机,更不允许组建空军。整个德国只能保留140架飞机和169台航空发动机,整个国家的航空活动都受到的监控。之后的两年中,德国没有生产哪怕一架飞机。直到1922年,协约国才允许制造民用飞机。但是飞机的性能受到严格限制,时速不得超过168km/h,升限不得超过3900米,载重量不得高于590公斤,航程不得超过300千米……

一句话,德国人的飞行器不能对英法两国,尤其是英国构成威胁。但是,他们忽略了德国的智慧与远见。主持一战后德国军事力量重建的冯·塞克特将军十分看重航空力量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所以,他在主持裁军的时候,将180名有航空经验的军官保留在军队中,在总参谋部下成立特别航空处,从事空战理论的研究。


冯·塞克特将军

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理论研究对军队的发展、装备的研究方向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二战后英国航空制造业的崩溃,除了帝国崩溃带来的财政问题外,自身空军理论出现问题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发展理论的同时,航空部队的建设也被提上日程。重建空军,有三个问题必须解决:飞行员的选拨与训练、航空装备的研制与实验,团队的组建与管理。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对此,塞克特将军为首的德军高层想到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首先是飞行员的选拔与训练,德国人的解决方案是发展滑翔机运动和与其他国家合作。协约国对动力飞机进行了严格限制,但没有对无动力飞行进行限制。这给了德国人机会!因为航空工业刚刚开始,滑翔机这种无动力飞行器与主流的军用飞机相比,在操作方法上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日后声名赫赫的Bf 109战斗机

于是,德国人大力发展这种运动,众多大佬为其站台,甚至从军费中画出专门的款项用于支持滑翔运动的发展。前面提到的那位超级王牌哈特曼就是从滑翔机运动开始,一步步成长为优秀飞行员的。类似的模式苏联也存在,许多红军王牌飞行员是从遍布苏联各地的航空俱乐部开始,接触飞机,奔向蓝天。

通过这种模式,德国筛选出一批适合的飞行员苗子开展进一步的训练培养。为此,德国人选择了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在国内,军方通过运输部门与民间企业达成协议,为军队飞行员的培养提供必要的伪装。当时的德国,驾驶飞机在空中拉着广告横幅的飞行员,没准就是未来的空中屠夫。

在国外,德国则同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借他国的设施培养自己的人。这其中,最重要的合作就是同为一战后的被协约国极端敌视的苏俄/苏联。早在1920年,军方就通过外交途径与苏方展开秘密谈判。1922年,《拉巴洛条约》的签订,加速了这一进程。两国最终达成秘密军事协定。


Fw 190战斗机

德国多家公司在苏联设厂,进行新型飞机的设计与制造。与此同时,双方在莫斯科东南400公里的利佩茨克建立共用的航空训练基地,技术成果由双方共享。为此,德国方面还要每年支付200万马克的使用费,未来不共戴天的对手,此时却在一起训练,真的十分讽刺。

为了避免协约国情报部门的关注,德国方面的受训人员以假护照入境苏联,以民间人员的身份进行军事活动。数百名德国飞行员在这里接受从基础飞行训练,到各种军事任务的全套训练,甚至可以参加苏联方面的演习。除了飞行人员,还有大批的空勤人员和管理人员在这里接受必要的训练。直到1933年,随着元首的上台,这种合作才得以结束。

解决了飞行员的问题,下面就是装备的研制。和很多王牌一样,一战后的德国飞机设计师也是从滑翔机开始了自己的飞机设计生涯。不少飞机设计师对于单翼飞机性能优势的认知,就是来自设计滑翔机的过程中。不过滑翔机毕竟不是正经的战斗机,天空还是属于那些有发动机的飞行器。

当时另一种运动给了德国设计师发展的空间。那就是各种竞速飞机的设计比赛,其中甚至包括水上飞机这种现在比较罕见的飞机类型。二战中德国著名的ME-109(BF-109)战斗机的最初始版本,就是设计师梅塞斯密特1934年设计的竞技运动飞机BF-108。与之类似的还有,英国佬二战时期的骄傲——喷火战斗机。


Bf 109战斗机

不仅战斗机这种小型装备用这种办法,轰炸机、运输机之类的大家伙也用了这种方法。本来为航空公司设计的各种运输机、客机,到后来都转身变成轰炸机之类的军用飞机。

为了获得更多的新装备,德国境内的各家飞机公司也在与国外进行合作。这类合作既有在国外设计、制造新型飞机,也有在国内接受外包订单,为其他国家设计新型战机。靠着这些合作获得的经验,对于德国的设计师团队好处颇多,既锻炼了队伍,也获得了一定的收益。

有了飞行员和装备,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基地和支持体系的建立了。依旧是老配方,用民用的外皮掩护军用的目的。1926年,英法德意签订了《巴黎航空协定》,全面解除了对德国民用航空的限制。大名鼎鼎的德国汉莎航空公司,接着这股东风成立了。到1930年代初期,汉莎航空已经成为整个欧洲规模最大,装备最好的航空公司了。


斯图卡轰炸机

作为一家民航公司,管理一个机队,培养一些地勤和管理人员,进而构建整个德国的航空设施,比如机场,就成理所应当的事情。

而这些在后来直接转变用途,就成为了空军的一部分。事实上,这些航空公司的人员构成了德国空军的后备役人员。高管甚至摇身一变,成为空军的高级将领。比如汉莎航空的总经理艾哈德·米尔希后来主管德国空军的装备发展规划,一时风光无两,最终官至空军元帅。

在民用航空的包装下,全德范围内的机场、气象观测系统和通讯系统构建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一系列“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操作下,到了1930年代,德国空军已经形成一只颇具战斗力的队伍,只待彻底打破封印,成就自己的威名!这一切随着第三帝国的上台,得以最终实现。1935年初,成为德国最高领导人的阿道夫·希特勒正式宣布德国空军的存在。不久,德国宣布废除《凡尔赛和约》,恢复普遍义务兵役制,德国战争已经启动,即将带给世界无比的震撼。


希特勒与戈林

作为其中关键的一环,德国空军此时最缺乏的是实战经验。训练场上的模拟,不可能取代战场搏杀带来的效果。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给了新生的德国空军实兵演练的机会。为了帮助西班牙法西斯分子弗朗哥,纳粹德国和意大利出动了大量的人员和装备。空军方面先是通过空运的方式,为弗朗哥提供了大量的物资。之后,由德国空军人员组成的秃鹰军团正式加入西班牙战场,为弗朗哥的国民军提供空中掩护。

在这场战争中,德国飞行员磨练了作战技能,并出现了一战之后德国首批王牌飞行员。也是在这场战争中,对于平民的无差别轰炸登上舞台。秃鹰军团的一些家伙业暴露不少问题,尤其是当时普遍使用的He51战斗机。面对苏联中央设计局的伊15、伊16时,性能劣势明显。这促使德国空军加快了装备更新的速度,二战中打通关的BF-109在西班牙的天空中开始了自己的首秀,并展现出强大的性能。


He51战斗机

经过西班牙内战的磨练,德国空军的战术体系和作战理念得以更新。装备也经历了实战的考验,完成了升级。

到了1939年夏,德国空军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欧洲最强空中力量。整个欧洲即将面对德国空军铁翼下的阴云,战争即将来临。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