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 声明:本虚拟文章仅为创作产物,不针对特定个人或团体。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一辆出租车,一场大雪,一次离别,八年时光匆匆流逝。

当妻子以为命运早已注定,却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偶然搭上一辆出租车。

熟悉的划痕,陌生的面孔,座椅下的折叠刀,一切都指向那个消失在风雪中的身影。

当真相即将揭开,命运会走向何方?

01

2004年12月17日的清晨,北京城笼罩在一片银装素裹之中。

"老闫,这么大的雪,今天真的要出车吗?"李娜站在窗前,望着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担忧地对正在穿鞋的丈夫闫龙说道。窗外的积雪已经没过脚踝,路面能见度极低。

"放心吧,我开了十几年出租车了,这点雪算什么?"闫龙一边系鞋带,一边笑着安慰妻子,"再说了,这种天气打车的人多,正是赚钱的好时候。咱们不是说好年底要给小闫买台电脑吗?这不得抓紧时间多挣点?"



李娜叹了口气,走到玄关蹲下身,帮丈夫整理了一下棉袄的领子:"那你一定要小心,路滑。"

"知道了,你就是太爱操心。"闫龙笑着刮了一下妻子的鼻子,"等我中午回来,给你和小闫买烤鸭,就去咱们常去的那家。"

"爸爸,我要吃焦皮。"刚起床的儿子小闫揉着惺忪的睡眼,从卧室里探出头来。

"好嘞,给我们小闫留最脆的焦皮。"闫龙大笑着摸了摸儿子的头,"快去穿衣服,该上学了。"

谁能想到,这温馨的早晨对话,竟成了一家三口最后的团聚。

上午十点,李娜照常在社区医院的药房上班。天气太冷,病人不多,她闲下来就给闫龙发信息:"路上还好吗?别开太快。"

"还行,就是雪大了点。"闫龙很快回复,"刚送完一个去三里屯的,现在在等活儿。"

中午时分,李娜又收到闫龙的信息:"遇到个去首都机场的,一百块钱呢!等送完这个客人就回家吃饭。"

李娜赶紧回复:"路上慢点,别贪那一百块钱,安全要紧。"

发完这条信息,李娜总觉得心里不踏实。她记得早上出门时,闫龙穿的那件棉袄口袋还有个小洞没缝,本想晚上帮他缝上的。

下午两点,闫龙的手机一直无人接听。

三点,依然如此。

四点,电话提示已关机。

李娜的心一点点沉了下去。她提前跟医院请了假,赶回了家。屋子里冷冷清清,哪有什么烤鸭的香味?

"也许是手机没电了。"李娜不断安慰自己,"可能是在机场附近找不到充电的地方。"

晚上六点,天完全黑了。小闫在写作业,不时抬头看看门口:"妈妈,爸爸怎么还不回来?"

"可能是路上堵车。"李娜强装镇定,"你先写作业,爸爸很快就回来了。"

可是,整整一夜过去了,闫龙始终没有回来。

02

第二天一早,李娜就带着车牌号和闫龙的照片去派出所报案。值班警官是个姓张的中年人,认真记录着案情:"您说他是开出租车的?车牌号是京B·37542?"

"对,就是这个号。"李娜急切地说,"他昨天中午说接了个去机场的活儿,之后就失去联系了。"

"他平时会经常不回家吗?"警官例行公事地问道。

"不会!"李娜坚定地摇头,"我们结婚十年了,他从来没有这样过。每天准时上下班,连续这么久联系不上,绝对不正常。"

警方立即展开了调查,调取了通往机场沿途的所有监控。但2004年的北京,天网工程还未普及,能用的监控少之又少。民航部门也确认,没有发现闫龙的出租车进入机场区域的记录。

更让人困惑的是,警方调查了闫龙的人际关系,发现他为人老实,没有任何债务纠纷,也没有感情纠纷。他的出租车公司同事都说闫龙是个实在人,从不惹是生非。

案件就这样陷入了僵局。

李娜不甘心,自己也开始四处寻找。她跑遍了北京城大大小小的医院,就怕闫龙出了车祸;她跑遍了各个汽修厂,询问是否有人见过那辆出租车;她甚至跑到了首都机场,在航站楼外守了整整三天。

然而,一切都是徒劳。

闫龙就像是人间蒸发了一般,连同那辆出租车,在茫茫大雪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随着时间推移,除了李娜,几乎所有人都认定闫龙可能已经遇害。警方也只能将此案暂时搁置,列为悬案。

生活还要继续。李娜既要照顾年幼的儿子,又要维持家庭开支。好在她在医院药房的工作还算稳定,虽然工资不高,但能保证基本生活。

"娜子,你也该想想自己的后半生了。"同事王芳看不下去,常常劝她,"都过去快一年了,你总不能这么耗着吧?"

李娜只是摇摇头:"我相信他还活着,我能感觉到。"

"可你才三十出头,带着个孩子,这日子怎么过?要不要我给你介绍个条件还不错的?"

"不用了。"李娜的语气很坚定,"除非找到他,否则我不会放弃希望。"

03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小闫渐渐长大,懂事的他经常安慰妈妈:"爸爸一定是有很重要的事情才不能回来,但他一定会回来的,对不对?"

每当这时,李娜都会强忍泪水点点头:"对,爸爸一定会回来的。"

2006年,为了增加收入,李娜东挪西借,盘下了一家小烧烤店。白天在医院上班,晚上经营烧烤店。从此,她开始了更加忙碌的生活。

天还没亮,她就要去菜市场采购食材;上午在医院工作;下午接送孩子,辅导作业;晚上又要在烧烤店忙到深夜。渐渐地,她瘦了一大圈,眼角也添了几道皱纹。

让她欣慰的是,烧烤店的生意越来越好。小闫的学习也很出色,每次考试都是班里前几名。虽然生活艰辛,但至少看得见希望。

"妈妈,你看这个。"2008年的一天,已经上初中的小闫指着电视新闻说,"现在北京到处都装上摄像头了,比以前多太多了。"

李娜看着新闻里介绍的"天网工程",心里泛起一丝苦涩。如果那年北京就有这么多监控,也许闫龙就不会就这样消失了。

2012年4月的一个夜晚,北京突降暴雨。

李娜刚收拾完烧烤店,准备回家。店里的伙计小李看着窗外的瓢泼大雨,担心地说:"老板娘,要不要我骑车送你回去?"

"不用了,你先回去吧。这种天气骑车多危险。"李娜摆摆手,"我打车就行。"

雨越下越大,电闪雷鸣。李娜站在路边等了许久,好不容易等到一辆空车。



"师傅,去丰台区角门西路。"李娜钻进车里,抖了抖雨伞上的水珠。

"这么远?这天气去哪儿得加钱。"司机操着一口不太标准的北京话说道。

李娜愣了一下。在北京开了这么多年出租车,却说着外地口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