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间,文坛巨匠苏轼的文学成就堪称登峰造极,他不仅才华横溢,还拥有非常豁达的性格。
苏轼的一生发生过许多有趣和幽默的故事,最出名的要数他那次进入寺庙喊了声:“秃驴何在”,由此引发了一场千古流传的妙对佳话。
东坡苏轼
在苏轼年少时,父亲苏洵亲自教授他知识,使得苏轼自幼就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后来进入学堂后,苏轼广泛阅读诗书,因而时常被人夸赞,渐渐变得自大起来。
父亲苏洵看儿子心生自大,便想趁机教育他一下,苏洵请了一位老者来到家中,然后专程向苏轼“求教”问题,老者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籍。
年少轻狂的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愣,书上的字他是一个也不认识。
志高气盛的苏轼只好连连向老者道,老者看都没看他一眼就挥袖而去,苏轼羞愧难当,写下了这句话:“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在父亲苏洵的熏陶下,苏轼逐渐变得博才多学,并且拥有相当高的独立思考能力,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岁时,苏轼首次进京赶考,到了京城,他找了一家饭馆就餐,谁承想有六个自负的举人认识苏轼,便想整治一下他,那六个人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然后戏弄他。
苏轼刚刚入席,旁边那人提议说:“我们来玩个游戏,游戏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作首诗,谁的诗好就可以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连声叫好。
苏轼知道这些人是想看自己出丑,便不慌不忙地说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便将桌上的菜全部端到自己的桌上,那六个人只能无奈地互相看着对方。
那年,苏轼考试成绩全国第二,欧阳修看了苏轼的答卷后称:“此人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名满天下。”
在欧阳修的称赞下,苏轼在京城名声大响,并且与王安石结交成为朋友。
相传,有一次苏东坡与王安石同行,突然在路边看到一栋房子的根基松动,一面墙明显向东倾斜。
王安石看后,便说了句诗以戏谑东坡:“此墙东坡斜矣!”苏东坡听后,笑着吟出下联:“是置安石过也!”意思是墙面倾斜是因为下面的砖石松动所致,而不是墙壁的问题。
苏轼巧妙利用王安石的名字达到一语双关的效果,同时也看出两人互相争斗已久。
果不其然,之后,王安石发动变法,一时间,所有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的人都被迫离京,其中就包括王安石、欧阳修。
于是苏轼便离开京城,前往杭州做官,那里风景优美,苏轼和家人、朋友选择这里作为终老之地。
“秃驴何在”的千古绝对
一日,苏轼感觉心情烦躁,便前往离家不远的金山寺,之前他就经常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去寺庙找方丈谈论经道。
一路上,苏轼心里毫无头绪,根本不知作什么诗,便走着走着就到了寺里。
然而,当他踏入寺庙时,环顾四周,只见香火萦绕,寺内一片寂静,不见方丈和和尚的身影。
本来就心情不好苏轼,这下更加有些愤怒,他扯着嗓子大喊:“秃驴何在?”
这突兀的喊声,打破了寺庙的一片祥和氛围,回声在空旷的寺院中回荡。
突然,墙边来了一个正在扫地的小和尚,小和尚听到苏轼的喊声,愣着看了他一眼,似乎认识他。
随后,小和尚略作思考,便和苏轼一样大声喊道:“东坡吃草!”。
苏轼听后,先是感到困惑,听到这声不敬的呼喊,心中不免涌起一丝不悦,毕竟,这位小和尚的回答明显就是在讽刺自己。
苏轼走过去问小和尚:“你为什么会跟我对这句话呢?”
小和尚回答:“是你先对我们不敬,我这是给你一点小小的教训。”
听完小和尚的回答,苏轼哈哈大笑,转头一想,大声说道:“妙哉,妙哉,实在是好对子呀!”
苏轼想了想自己是用“秃驴”比作和尚,这确实是对佛门的不敬,而小和尚则回答“东坡吃草”,暗指自己像牲畜一样吃草,委婉地“回怼”了自己。
“东坡吃草”,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蕴含着令人拍案叫绝的智慧,苏轼瞬间觉得自己有违大家风范,实在是失礼。
苏轼笑着拍拍小和尚的肩膀说:“好个聪明的小和尚,你这秒对真是让我刮目相看啊!”
小和尚回应:“东坡居士过誉了,我哪里敢跟您这样的大文豪相比,只是您刚才那一声‘秃驴何在’,我想您也是无心之举。”
小和尚的这一回答,既维护了苏轼的脸面,又维护了寺庙的尊严,可谓是一语双关啊。
小和尚的聪明才智,让苏轼无以辩驳,说完便与小和尚一起走进了寺庙的大殿参拜佛祖。
之后,苏轼从怀中掏出一本自己亲手抄写的佛经,递给了小和尚,希望小和尚能够继续努力修习佛识,早日实现修行目标。
当苏轼走出大殿后,此时,夕阳已经西下,余晖洒满了整个寺庙。
苏轼看着眼前的美景,心中感慨万千,他想到自己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坎坷,但是还是没有做到养心静心,还不如一个小和尚。
今后要用乐观的心态去看待问题,用幽默的方式去化解矛盾,或许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乐趣,让自己的内心更加从容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