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正在工位上加工鞋面。周倩摄

1月14日,在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永顺镇太和村经济鞋面厂车间内,机器轰鸣,流水线飞速运转,工人们在各自的工位上忙碌着。

“我们是去年9月28日正式开工的。”太和村经济鞋面厂课长刘坤芬用手指向繁忙的生产线,“厂区现有3条生产线,每天的产量大约有800双鞋面。”

据了解,太和村经济鞋面厂是利用空置的粮站建立起来的,由村“两委”出资金场地、企业出租金的方式进行合作。此举成功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实现了岗位供需精准对接,每年将为太和村集体经济增加5.6万元的收入。

车间里,村民蔡珍珍一边操作着机器,一边说:“以前为了照顾家里,没办法出去打工。现在家门口就有了工厂,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刘坤芬说,目前鞋面厂有40名员工,每月工资3000元左右,都是本村的村民。后期还要扩大生产线,需要60至70名员工。

“接下来,我镇将持续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通过引进更多像太和村经济鞋面厂这样的‘卫星工厂’,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永顺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工厂建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出家门”就“进厂门”。在安岳县,像太和村经济鞋面厂这样的“卫星工厂”正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随着越来越多的“卫星工厂”落地生根,安岳县群众将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多的发展红利。(周倩、向素萍、潘政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