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网淮北供电公司,有一位名叫张涛的输电线路特级技师。作为“张涛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他33年来始终坚守在带电检修工作岗位上,致力于传承工匠精神,提升自我技能的同时,带领团队进行技术创新,共同维护着2000余千米高压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

冰雪无阻,守护电网安全

自参加工作那一刻起,张涛便与输电线路结下了不解之缘,扎根输电线路运维检修一线,一干就是33年。

带电作业本就是在高空、高压且不停电的情况下对电力设备进行检修维护,危险与挑战并存,可张涛始终以满满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全身心投入到每一次检修任务中。


张涛开展带电作业。王文摄

回忆起检修经历,有个细节张涛至今记忆犹新。2024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雪灾害,考验着淮北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面对积雪深厚、气温极低导致的输电线路舞动现象,张涛深知每一个小细节都可能影响到整个电网的安全。

于是,他带领输电运检中心8名队员第一时间奔赴输电线路舞动区域驻守。他们踏着齐膝深的积雪,对线路昼夜巡视检查,每天步行2万余步,睡眠时间不到5小时。

每天晚上回到住处,张涛又忙碌起来,根据白天巡视的经验,利用绝缘绳、无人机等工具,设计专门用来清理导线积冰的工具。

输电运检中心负责人朱格兵介绍,“借助绝缘绳制作的导线除冰链条,还有基于无人机的除冰专用工具,对本次减轻线路冰灾影响都起到不错的效果。”

经过近半个月的鏖战,张涛带领团队共发现、消除线路缺陷18处,有效保障了辖区输电线路安全运行。

技术革新,攻克重重难关

如果说守护电网是张涛的使命,那么技术创新则是他的追求。

2020年11月底,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输电处对全省“三跨”线路开展无人机巡检,发现淮北输电线路开口销缺失160余处,其中导线侧缺失70余处。

据介绍,传统补加导线侧开口销的方法主要采用等电位带电作业法,但这不仅用时比较长,还需要专门的辅助人员,存在作业劳动强度大、安全系数低的弊端,已无法满足输电线路精益化管理的要求。

针对这一难题,张涛利用周末时间查找大量的资料,分析补加开口销的作业流程及特点,组织“张涛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采用“头脑风暴法”寻找改进点和论证技术方案。

经过不断的试验与改进,最终研制出输电线路带电补加导线侧金具开口销专用工具,实现补加开口销作业的精益化和快速化,把输电线路检修可能产生的风险降至最低。


张涛(右)和同事一起巡视500千伏输电线路。李伟摄

“仔细研究破解各种技术难题,解决一个又一个碰到的痛点、难点,大量的质量创新成果和先进经验得到提炼推广。”张涛说,他还总结出一套名为“五步创新工作法”的流程,即查难题、找对策、比方案、验成效、定规范,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

工作33年以来,张涛先后获得安徽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淮杰出工匠、中国好人、安徽省技术领军人才、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中国质量工匠、国网工匠等称号,主持公司创新项目20余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20多项,长期担任国网技术学院兼职培训教师。

传道授业,培育青年英才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技师,张涛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为此,他采取“传帮带”“名师带徒”等方式广泛培养青年员工,利用“工匠授课”“班组微课堂”“周末课堂”等形式常态化开展运检人员技能培训,安排青年员工全流程参与现场检修工作,系统掌握检修关键工序和安全管控要点,锻炼青年员工作业技能和安全管控能力。

王正波便是其中一位受益者。2007年大学毕业后,他来到国网淮北供电公司成为一名线路检修工人,也是张涛的首个大学生徒弟。起初他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但在张涛的教导下,也学会了“巧干”。

有一次,淮北有一处采煤沉陷区地表沉降,造成一输电线路杆塔倾斜,构成电网安全隐患。经过实地勘查并查阅大量资料后,王正波提出可以研发一种辅助矫正倾斜铁塔的工具,无需停电操作就可以调整铁塔倾斜角度。经过近3个月的潜心钻研,他和同事们研制出矫正倾斜铁塔专用工具,解决了杆塔沉降倾斜技术难题。


张涛(左)和徒弟在工作室里探讨创新工器具的使用方法。王磊摄

为更好地促进青年职工成长成才,张涛倡导“比、学、赶、帮、超”的竞赛练兵模式,每年组织员工开展技能比武活动,以此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在他的帮助下,多名青年职工在全国及省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展示了公司强大的人才储备和技术实力。

同时,张涛作为国网公司高级兼职培训师,多次到国网技术学院、安徽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授课,培训人员上千人,为企业输送了大批技能人才。

展望未来,这位带电作业的“工匠”说:“我将继续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探索和应用电网维护智能化理论与技术,为淮北发展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电力保障。”(吕欢欢、张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