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专栏作者:林叶

纪录片导演,撰稿人,在东书房主理人;纪录片作品有《环游福建30天》等,撰稿图书有《古厝留声机》等。

△ 配音真鸟囝 | 何燕

(小提示:点击文中蓝色图标,可跳转福州话字词释义及读音)

据考证,“吹牛”一词来自黄河上游一带。黄河上游水急滩险,木制船难操纵还常被撞坏,当地人遂发明出了“皮筏子”代替。在宰杀牛、羊时,他们剥下整张毛皮,将其脱毛、浸水、曝晒,让整张皮变得松软,用细绳将其缝制成袋状。留一个小孔,对着小孔吹足气后封紧,然后把多个皮袋固定在木排下,如此就制成一个皮筏子了。

当然,在古代是没有打气筒的,只能靠嘴硬吹。牛皮袋硕大,吹起来得几个人轮流进行。因此,在那地方如果有人说他一个人就能吹起牛皮袋,大家都会认为他是在说大话——“吹牛(皮)”。

南方没有皮筏子,但是也是有东西可吹的,那就是“猪脬”。“脬”,福州话发音“pa55”,本义指膀胱。

曾有网友在博客回顾,孩提时代家中宰杀年猪时,他和小伙伴蹲守在旁,待屠夫杀完猪后,“抢到脬,倒了尿,插上早已准备好的麻梗,你一口我一口吹了,然后放到案桌上,耐心地揉了起来。经过反复多次的吹、揉,那拳头般大小的脬,就会变戏法一般变得如小朋友的脑袋般大小,亮如蝉翅”。扎紧口子,就宣告了一个漂亮的猪尿脬吹成功了!

词语一旦生成,就开始在应用中被引申借用。“脬”慢慢被引申形容那些“能鼓起来的气囊”“鼓起而轻软之物”。颤巍巍的、薄薄的,轻轻一碰就要被戳破的感觉,不是和人们说出的那些大话一样,都充满着界临危险的刺激吗?

从生活实践总结哲理词汇,南北殊途同归。在福州,吹脬这种行为,也慢慢被用以形容一个人出口大话连篇,信口雌黄,是为“讲脬”,与“吹牛”同义。

如果格外强调说大话的程度,还会被形容是“野脬”——特别能吹。吹脬的时候,人总有些神经病的神韵,所以形容一个人疯疯癫癫,有时候也用上了“脬”,叫“癫脬”。

当然,对于形容说大话、虚荣浮夸,福州话里不仅有“脬”可上场。还有一些含义类似,但更具有幽默感的词,如“张死款”,形容一个人虚张声势,更多了点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意思;“拍铁锏”,形容过去江湖艺人卖狗皮膏药,为了骗人,总是用一把铁锏拼命拍打自己赤裸的胸脯,表示贴了狗皮膏药后身体强壮、药效很好。

还有俗语“侬敆鼓楼前,心肝腆遘大桥头”,意思是人在鼓楼前站着,胸脯挺到了大桥头。鼓楼和大桥头是福州两个相距很远的地名,一个人站在鼓楼前,胸脯是怎么也不可能挺到几公里外的大桥头的。这话也是讽刺一个人的虚荣浮夸,只是说得更委婉辛辣。

再回来说说“脬”,虽是难上大雅之堂的腥骚之物,但它其实是个好东西。

猪尿脬除了作为乡村小孩的玩具,还能入药作偏方,治尿频、尿失禁、小儿遗尿;或者成为一个很实用的材料,凉干后扎坛口;甚至它其实也能做成一道佳肴,卤煮烩炒皆可,美其名曰“猪小肚”。

最后,再讲一讲说大话这事。英国牛津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超过八成的人每天至少讲一次大话,超过四成的人每天吹牛超过三次。对多数人来说,说大话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一方面,这是为了显示自我、增加自信、弥补心理落差,比如通过夸大自己的能力、身份等,获得他人尊重;另一方面,适当的“吹牛”“讲脬”,其实能降低恐惧和焦虑。

所以,偶尔吹点无伤大雅的“脬”,不要太自责,人之常情。但如果吹得离谱,吹得太多太频繁,吹得自己深信不疑,那可能是一种病,要去治疗了。


嘿!兄弟~福州腔调旨在展现使用福州方言的有趣情景。如果你对福州话的日常表达有故事想说,欢迎投稿fzwbwhb@163.com。我们也想听一听你的故事,看看福州城有多少好玩有趣的生活情景。

来源:福州晚报·兰花圃


关注福州晚报,获取更多资讯

点亮

转发分享更多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