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随着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新政”的公布,在中小学和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这标志着这项延续40多年的知名赛事已全面收紧,从一项大众化赛事变为小众项目。虽然此办法仅用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组织实施,但可以肯定的是,各地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及入选关联赛事将会“参照执行”。
此前1天,中国科协发布《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实施办法(试行)》,不再接受15岁以下少年儿童参赛,不再对选手创新作品进行评价,对弄虚作假、他人过度参与、移花接木等违规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制。
这一全新的实施办法,改革力度之大可谓前所未有。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办于1982年,是一项知名的青少年赛事。以上海为例,从1982年以来,几乎每年举办一届,是上海市中小学各类科技活动优秀成果的集中展示平台,也是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展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
2024年的第39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两项数据均创出新纪录:一是参与评审的申报成果项目数量达到15790个;二是最终入围率仅4.43%,其中,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板块11921个,一等奖获奖率仅为5.0%,可见青少年参与科创热情之高。
对于青少年科创大赛,近年来争议不断。如2020年云南的“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事件,经调查是在中科院任研究员的父亲“帮助过度”,被专家组认定“这个项目研究报告的专业程度超出了作者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项目研究报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大赛组委会由此撤销了该项目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项目(小学组)一等奖奖项,收回奖牌和证书。
此外,青少年科创大赛科技辅导员科教创新成果板块的申报数量也持续攀升,如2024年上海地区赛事由2023年的2533项激增到今年的3545项,增长率为40%。
一方面是全社会对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重视的不断加码;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科创大赛的“含金量”不断提升,奖项直接与中考综评、高考综评直接挂钩,无论是中小学、教师、家长和学生都越来越重视,但各种乱象也不断涌现。
此次对对创新大赛的参赛对象、组织方式、赛制规则等方面进行了大幅改革。在参赛对象上,不再面向小学生、初中低年级学生和科技辅导员参赛,仅面向15至24岁校内外青少年群体开展;在评价机制上,对弄虚作假等违规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参赛学生、学生家长、评审专家等存在弄虚作假、违规违纪、干扰竞赛等异常行为记录在案。
对于这项改革举措,大家普遍叫好,认为“15岁以下不参赛,人数少了质量就上去了,以前很多‘小神童’都是家长代劳,现在可是真正比拼青少年的真才实学了。”也有家长认为,15岁以下青少年不再参加青少年科创大赛,是真正减负的具体举措。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