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筱恬



初二现象,来得猝不及防

最近,堂姐过得心烦意乱,一想到儿子就发愁。

原来,外甥进入初二后成绩直线下降,从之前的班级前十掉到了中下游。而这次期末考试他更是考得一塌糊涂,数学甚至只有六十多分。

更闹心的是,外甥的性情也判若两人,原本温和乖巧的男孩如今却变得孤僻又拧巴,总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交流,大人稍微多说几句还会大发脾气。

从尖子生变成了学渣,这种巨大的落差,换作任何家长都接受不了。而这也应了教育界的一句俗话:

“初一相差不大,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

这个很多孩子都会遭遇的“魔咒”,便是传说中可怕的“初二现象”。





那些习以为常的养育误区

一直被家长忽略

对此,堂姐怎么也想不通。长久以来,她都自诩为新时代的父母,教育理念比老一辈更开明更先进。

她从小就坚持早教,给了外甥足够的陪伴,而且坚持鼓励为主,从来没有对儿子发过火。

堂姐一直自信地觉得,按照她的教育方式,外甥培养得绝不会差。

没想到,“初二现象”来得猝不及防。扎心的现实,直接打了她一个措手不及。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做父母的难免都会“正确的”做错事。有不少看似理所应当的养育误区,或许正是孩子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

1、给孩子爱和自由,不代表放任和溺爱

教育专家梅拾璎曾分享过一个案例。

辽宁有一位妈妈,自认为坚持不断自我成长,在儿子未出生时就开始阅读各种教育学和心理学书籍,在儿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践行爱和自由,几乎家里所有事都征求孩子的意见,从小到大给足了儿子自由空间。

可不知怎么回事,儿子从初二开始依然出现了偏差,各门功课都变差了,并且写作业拖延,总是唉声叹气、无精打采的,偶尔还无缘无故一个人在房间歇斯底里地喊叫,情绪时好时坏。

儿子的表现让这位妈妈心力交瘁:“学了那么多,付出了几乎所有,到头来还是没有好结果,我不知道原因到底在哪里。”束手无策之下,她找到了梅老师。

针对这位妈妈的困惑,梅拾璎一针见血地指出,她狭隘地理解了爱和自由的真正含义,把它变成了窒息孩子和自己的毒药。

原来,这位妈妈为了实现对孩子的所谓爱和自由,几乎处处都顺着儿子。

在这个过程中,她拼命克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从来没有表露过不满。

但很多时候,这并不是她心甘情愿的选择,而是带着期待的自我绑架:“我只要做得足够好,足够温柔,足够宽容,我的孩子就应该优秀,对学习充满动力。”

就这样,这位妈妈牺牲了自己的意愿和悲喜,在儿子面前始终没有做真实的自己。

然而,这种没有底线的无条件满足,并不利于儿子规则意识的培养。

与此同时,随着儿子的长大和觉醒,那个过分压抑自我的妈妈也在无形中让他压力重重,只能用消极的态度来无奈反抗。

爱和自由,确实是孩子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养分。可一旦失掉原则,爱就成了溺爱,自由就成了放任。

唯有“爱而有度,自由有界”,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

2、不忽略孩子,不等于眼里只有ta

有句话一直被强调——我们要看到孩子,不要忽略了他们的需求。

这固然是教育真理,但我们往往会陷入另一种极端——眼里只有孩子。

节目《少年说》中曾来过一个高一女孩康云逸。

她的母亲把生命的重心完全放在了她身上,每天从衣食住行到学习休闲,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她,放弃了自己所有的社交和兴趣爱好。

这份密不透风的爱,让康云逸无所适从。她忍不住对母亲喊话:

“妈妈,你已经成功升级成一名24小时老妈,你生活中的一切,你的所思所想,你的一言一行,都是以我为中心。”

她希望母亲能够回到工作中,回到朋友圈中,多为自己着想。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亲所能给予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为了孩子而失去自我,看似伟大无私,但其实只是自我感动。

因为这种牺牲会模糊孩子成长的边界,让他们在过度关爱下,丧失面对挑战的能力与勇气,难以独立。

不久前,《纽约日报》刊登文章指出,父母应该多忽视自己的孩子,有意识地“低度教养”。

首先关注自己,我们才会成为更有能量的父母;给成长留点空间,孩子才能迸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3、夸孩子并不是无脑捧杀

主持人金星分享过一个故事。

有位妈妈信奉鼓励式教育,无论儿子做得怎么样,她都不吝夸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宝贝,你是最棒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个男孩逐渐变得骄傲自大。

他参加书法比赛没拿奖,坚持认为是评委有问题,交涉未果的情况下恼羞成怒撕毁了别人的获奖作品。

他在学校运动会四百米接力赛中跑得太慢,拖了班级后腿,依然傲慢地怼人:“我妈说我是最棒的,都怪你们。”甚至还把不满的同学打出了脑震荡。

就这样,这个男孩成了众人眼里“不好相处”的人。到最后,他败光了所有人缘,没人再愿意跟他交往。

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这句养育金句如果没用对,对孩子就是一种伤害,会让他们听不得批评,也无法接受失败。

根据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研究,要想避免孩子因为无脑表扬而产生玻璃心,大人要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来鼓励孩子。

概括来说,也就是尽量做到以下两点:

夸态度,不夸天赋;

夸过程,不夸结果。

不然的话,盲目表扬就是捧杀,孩子将无法面对一丁点挫折。



好的教育,是跟孩子共同成长

可以说,孩子成长路上遇到的很多问题,其实在此前就已悄然埋下了伏笔。

拿初二现象来说,它犹如多米诺骨牌轰然倒下的最后那张牌。而这其中,很多客观因素犹如催化剂一般,激发了这个过程:

第一,学业难度陡增,孩子小学阶段的老本已经吃光,但思维能力又没有跟上,导致脱节;

第二,严厉的老师、繁重的作业和频繁的考试,让孩子疲于应付,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

第三,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将会尤其在意同伴的看法。因此外表的变化(比如长痘等)和成绩的波动,对他们而言成了迈不过去的坎。

就这样,学习和社交方面的各种压力排山倒海向孩子袭来,在初二时达到了顶点。

这时候,如果家长没有做到位的话,无异于压死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说到底,大人的教育方式决定了孩子的状态。

想到小红书上一位妈妈的亲身经历。

她的女儿14岁,在市重点初中念初二。从初一下学期开始,女儿日益厌学叛逆,去医院检查后发现是中度焦虑。

觉察到女儿的异常后,这位妈妈当机立断调整了教育方式,最终帮孩子从问题的泥潭里拉了出来。

事后,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这位妈妈提到了三点:

1、坚持向孩子传递爱和原则

也就是在接纳包容女儿不良行为的同时,向孩子明确家长的底线,不做无原则的纵容。

2、帮孩子释放掉内心的负面感受

接住女儿的情绪,用理解和共情帮孩子疏导。

3、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

指的是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自我认知,找回自信心,使内在重新注入能量。

在这期间,妈妈也在不断作出改变。她放下了对女儿的高期待和高控制,以更加松弛的心态对待亲子关系。

渐渐的,女儿的状态越来越好,学习也更加用心了。这位妈妈由衷感叹道:“被认可、被爱着的孩子,内心会有更多力量面对困难与挑战。”

事实上,无论是传说中可怕的“初二现象”,还是孩子成长路上其他困境,都是不可避免的。

对咱们家长来说,这些都是挑战,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耐心。因此,做成长型父母,拥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才能陪伴孩子更好的长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