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后,人们剪窗花、赏花灯、贴年画、吃年席……这些传统年俗不仅凝聚着民族特色与智慧,也承载着人们的文化记忆和新年愿望。本报选取6地的非遗年俗,与读者分享这些中华文化瑰宝的韵味、温暖和美好。

自贡花灯点亮新春

本报记者 王雪娟


第30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 倪文浩 摄

每年新春,无数游客奔赴“中国灯城”四川自贡,只为一睹如梦如幻的灯彩世界。作为国家级非遗“自贡灯会”的保护单位,中国彩灯博物馆正紧锣密鼓地筹备春节系列活动。

年前,博物馆就早早换上了“新装”,布展的精美灯组、高悬的大红灯笼、璀璨的灯饰挂件还有熠熠生辉的满天星灯串,将整个场馆及周边装点得格外喜庆。该馆特别策划的“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既有传递新春祝愿的“福满灯彩·春联颂祝福”“福袋迎祥·馆长送福”等活动,又有展现灯彩文化魅力的“华彩光年·耀目灯影”“灯辉岁节·典耀古今”等活动。为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博物馆还开设了系列非遗手工体验课程。

馆长黄慧介绍,博物馆今年策划了“川灯·蜀韵——岁时风物展”。春节期间,自贡彩灯将化身文化使者,生动展现四川丰富的自然风貌与人文历史,彰显自贡灯会这一国家级非遗的独特魅力与创新活力。同期,“桃符新岁——绵竹木版年画精品展”与“弦歌不辍 芳华待灼——自贡职业技术学校彩灯专业学生作品展”携手亮相,呈现浓郁的非遗“年味儿”。

不久前,自贡灯会作为代表性项目助力中国春节成功申遗,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目前,博物馆正备战2025年“非遗贺新春——点亮中国灯”全国主会场活动暨第31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届时,“全国灯会灯彩非遗项目展”也将登场,来自我国15个省区市的27个国家级灯彩非遗代表性项目的50余件作品将惊艳亮相,开启一场全国灯彩联动的新春盛会。“欢迎大家到自贡看灯。”黄慧发出了邀请。

“四四席”吃出齐风鲁韵

本报记者 孙丛丛


博山“四四席” 受访者供图

新年伊始,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的熙临居·博山菜馆内食客熙熙攘攘,明档厨房里的豆腐箱、硬炸肉等菜品格外诱人,种类丰富的年货礼盒也成为热销品。

为丰富年节消费供给,近年来,博山多家餐饮企业推出“四四席”年夜饭体验或年夜饭套餐礼包,让市民体验“四四席”食俗,或根据材料包动手制作非遗美食,感受年味的升腾。

“四四席”食俗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博山地域文化在饮食方面的生动体现。1919年,博山聚乐村饭庄在过去“三台席”的基础上改进宴席形制,形成包括四冷盘、四行件、四大件、四饭菜的“四四席”,对当地宴饮习俗产生了很大影响,相关礼仪传承至今。比如,讲究寓意,婚宴均有“八宝饭”,寿宴要上“四喜丸子”,家宴则上“全家福”;讲究程序,先上头菜(第一大件),头菜若为海参即海参席,在第一大件之后上第一行件,整席菜品再依次穿插上桌。其菜品如豆腐箱、糖醋鲤鱼、爆炒腰花、酥炸小公鸡都很具代表性。

博山区饮食行业协会会长崔凯介绍,近年来,为适应更多消费者的个性化、品质化需求,博山菜在传承菜的基础上推出系列创新菜,如改变肉馅食材做出的“清淡版”豆腐箱、在传统博山酥锅基础上衍化出的古法蒸梭鱼,都很受年轻人喜爱。

目前有多个博山菜餐饮门店将传统“四四席”与家宴结合并进行创新改良,可根据食客需求简化流程或定制菜品,推出全素“四四席”、时尚“四四席”等。亦有店铺根据季节时令和客人忌口情况安排菜品,提供固定的餐标价格。

“博山现有12位中国烹饪大师、28位中国鲁菜大师。近年来,我们通过开展‘技能兴博’职业(岗位)技能竞赛等活动,推动传统烹饪技艺与现代饮食理念结合,行业人才不断涌现。”崔凯介绍,2025年,该协会还将与淄博工贸学校联合定向培养厨师,从餐饮理念、技艺培训等方向发力,推动博山菜推陈出新,使之成为让更多人难忘的“舌尖上的记忆”。

宫灯照亮岸底村的新年

本报记者 朱 萌


村民忙碌地制作宫灯 于 宏 摄

春节临近,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岸底村村委会大院内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村民制作道具、排练节目,为即将在农历正月初十开展的“岸底耍十支”做准备。

“‘耍十支’又叫十支耍灯、耍红火,是在本地传承了上百年的传统民俗活动,包含舞龙舞狮、跑旱船、扭秧歌以及村民自编自演的节目等。”岸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元元告诉记者,在岸底村的春节习俗里,各色宫灯占有主导地位,家家户户不仅要在大门、屋檐上悬挂宫灯,“岸底耍十支”演出中也处处可见宫灯的光影。

相传清乾隆年间,村里的一名武状元从京城带回两个宫灯,心灵手巧的村民利用植物秸秆和麻纸仿制形成了岸底村宫灯,深受村民喜爱,此后这一工艺便延续下来。

过去,由于岸底村地处深山沟,村民制作的宫灯都是自家用或送亲戚,能熟练制作宫灯的也仅有四五人,技艺一度面临失传。为传承技艺、给村民增收,2019年,村里将宫灯制作手艺人、能写会画的村民组织起来,通过培训发展岸底宫灯产业。

灯架和灯冠制作等工序在村委会大院完成,剪纸、扎灯影等工序则由村民拿回家中制作。村集体不仅提供制作原材料和场地,还协助宫灯销售。

“既能学手艺,又能赚钱。”吃过早饭,村民李志苹便和老伴开始了一天的宫灯制作。据了解,2020年至今,岸底村的宫灯集体产业带动村里40余人的冬季就业,人均增收1200多元。宫灯制作能手也增加到30多人。

在传承宫灯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岸底村也结合现代技术和审美进行创新。“以优质木头取代植物秸秆结构,用绡布丝绸取代普通色纸,使其更结实耐用。宫灯上的剪纸图案和装饰也更加丰富,凸显美好寓意。”李元元说。

如今,岸底村的宫灯产业逐渐走上正轨。这几天,岸底村与上关、中庄、岗河等村的花灯订单均已交付验收。在村委会大院里、自家炕头上,村民还在紧锣密鼓地赶制来自灵丘县城的订单。

“红红火火的宫灯,红红火火的生活。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岸底村的宫灯走出大山,让传统民俗被更多人看到。”李元元说。

剪出快乐 剪出红火

本报记者 葛 鑫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 北镇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供图

在医巫闾山的满族村庄里,一张张精美的剪纸传递着人们对新春的期盼与祝福,连接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

医巫闾山又称北方镇山,地处辽宁省西部,位于锦州“辽西走廊”东端。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地位,使多元文化在此交流汇聚。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在此世代相承、延续至今,被誉为满族文化的“活化石”。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图案粗犷豪放、生动形象,涉及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祭祀娱乐、农耕劳作等生活场景,记录了满族的民俗风情和人文历史,体现了近代中原农耕文化与医巫闾山山林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当地人民在春节等传统节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临近春节,大市镇华山村的“农家剪纸屋”里笑声不断,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传承人正带领村民和游客一起剪窗花、挂年画。大家围坐在土炕上,用小小的剪刀和红红的纸,剪出快乐、剪出红火。

在剪纸屋里,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第四代传承人张波和他的女儿——第五代传承人张瀚文近来格外忙碌。为迎接蛇年的到来,他们以“蛇盘兔”为主题设计了多款新年剪纸作品,寓意福气满满、生活富裕。

“剪纸承载着我们的民族记忆,也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张波说,希望通过剪纸作品把团圆、幸福的祝愿送到千家万户,同时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剪纸的传承中。

近年来,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在保护与创新中找到了平衡。当地通过开展教学活动、举办展览等,把这项传统技艺引入校园和社区。“我们将继续深化‘非遗+’模式,拓展剪纸与旅游、文创、教育等结合。”张瀚文说,不仅要守住这项传统技艺的民族根脉,还要通过创新将其变得更加生动鲜活,使之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年画祝福与世界共享

本报记者 周传人


非遗木版年画制作 金华市木版年画博物馆供图

手法娴熟,精雕细琢,从刻版到印制,每一步都尽显匠心……在浙江省金华市木版年画博物馆内,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根法为制作一批木版年画正忙得脚不沾地。

“春节年画中包含着吉祥寓意和美好祝福,这种文化记忆刻在了华人基因里,国外友人也非常喜欢年画艺术。”金华市木版年画博物馆馆长黄晨介绍,正在赶制的这批年画礼品将被送往南美洲智利、秘鲁等6国,传递非遗的工艺之美和来自中国的祝福。

在中国,年画是年的象征,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它成为反映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金华木版年画形成于宋代,鼎盛于明清,不仅是宋代以来江浙一带吉祥文化创作与雕版套色印刷相结合的非遗技艺,也是对传统民间造型艺术等宋韵美学的延续。

经过一代代年画艺人近千年的传承发展,金华木版年画形成了其独特艺术特征——画面追求线条,刻讲究刀味,印讲究配色,塑造的年画人物形象细腻、委婉、和颜悦色。“临近春节,我们不仅收到国内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年画订单,还收到了日本、泰国、菲律宾等国家的近万份订单。”黄晨说。

作为金华木版年画省级非遗保护单位,金华市木版年画博物馆近日也十分“火热”,成为市民游客体验年味的好去处。据了解,该馆自2015年开馆至今已接待游客69万人次,并在北京、杭州等8个城市策划主题展览24场,接待观众120多万人次。

正月十一“百龙舞宾州”

本报记者 郭凯倩


宾阳炮龙节现场 宾阳县文化馆供图

舞龙是中国人春节里一项隆重而热闹的庆祝活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过年最热闹的便是农历正月十一的炮龙节。

宾阳炮龙节是当地汉、壮民族文化融合的民间节庆,至今已有千年历史,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宾阳县也被称为“中国炮龙之乡”。

“今年的炮龙节延续往年‘百龙舞宾州’的主题,集中在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一进行。”活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炮龙节由“游彩架”“灯酒会”“舞炮龙”三大活动组成,其中“舞炮龙”是活动的高潮部分。正月十一当晚,上百条炮龙上演火龙翻腾的景象,人们与龙共舞,炸龙身、钻龙肚,在热闹的龙炮声中寄托美好愿望。

近年来,宾阳县深入挖掘炮龙文化,通过创新活动形式,一批非遗传承人和炮龙爱好者带动宾阳炮龙节日常化,助力炮龙文化“活起来”“走出去”。

宾阳万兴炮龙文化园是广西首个以“宾阳炮龙节”为主题规划的旅游园区,也是外地游客“一站式”了解炮龙文化、体验炮龙的重要基地。“今年,为让更多人领略炮龙节的魅力,园区开展炮龙节主题活动,炸龙、非遗集市、长桌宴、打铁花表演等活动将轮番上演,还有宾阳县及其他县区的非遗文创和农特产品展销,推动春节期间文旅消费,助力乡村振兴。”相关负责人说,希望新的一年,宾阳炮龙文化能继续红红火火,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2025年1月16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非遗里的年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