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尧明
苏迅是1974年生人,他比我小20岁。诸多友人中间,在我的心中称为小老弟的也只有一、二个。之所以叫小老弟,一是他个子不高,属于浓缩的是精华一款,长着一张没有岁月痕迹的娃娃脸,“开口笑”是他的标配。二是他的文风,他早年写散文,属于明清文人一派,比较老辣,远远超过了他的年龄。我听说过,早在30年之前,有一次锡山市作协搞活动,作协主席对苏迅只知其文,未见其人,就在会上大声问道:苏迅老先生来了没有?闹出了笑话。三是他的为人处事,对人间世道的一些看法,许多与我有心灵相通的地方。至今,他在全国知名文学期刊《小说月报》《大家》《清明》《北京文学》《散文》《雨花》等发表文学作品超过200万字,并出版了4部文学著作:散文集《簪花小唱》《江南话》、长篇小说《凡尘磨镜录》、中短篇小说集《高手》,都是第一时间给了我,我引以为豪。
说到江南才子,他名符其实。早年他在企业工作,写的散文发表在全国各地、海峡两岸的报刊杂志上。由于他勤奋,发表的文章多,一月的稿费超过工资总额。世纪之交,进入了党政机关,他写的公文,文字流畅,能成范文。后来又进入理论研究机构,撰写的理论文章,全面详尽、见解独到,所写的论文曾获得省市重要奖项。他对玉器情有独钟,稍有余钱就会常去苏州、上海、南京、太原等地古玩市场淘玉,结交了不少制玉、玩玉的朋友,积累了不少玩玉、赏玉的知识和经验。由于他悟性高、聪明伶俐,后来成为江南一带公认的玉器好劣真伪鉴定的专家。我的好友,原浙江省社科联主席陈永昊兄,有时来无锡相聚,也会带上几块老玉请苏迅鉴定。他跟著名作家余光中的夫人、台湾玉器鉴藏家范我存先生,也是因玉结交。
最近苏迅有点“火”,自从百花文艺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凡尘磨镜录》和中短篇小说《高手》之后,今年1月份,百花文艺出版社在37届北京图书订货会参展图书书单中,共推荐了38部小说,其中苏迅的两部小说同时获得隆重推介。
“凌寒遇百花,斯有一方春”。这段时间,苏迅成了大忙人,活动连轴转。
1月3日,受深圳业内的邀请,苏迅飞往深圳,在深圳书城主讲了著名的文化品牌节目《“深圳晚8点”文学谈》。他主讲的“文学可以有为——从投稿到期刊编辑随感”通过视频实况转播。
1月8日,赴昆山拜访原《钟山》杂志副主编、著名影视人范小天,观摩学习文学与影视结合的经验。
1月9日,苏迅又赶上海,在华东师范大学参加“社会主义时代的江南乡村——《生产队纪事》研讨会”,以研读会“与读人”身份,为惠山区玉祁街道孙冶方纪念馆馆长、作家张建清的散文集《生产队纪事》进行评论。
1月12日上午,我请他来我家,我俩人促膝交谈,从上午9点半一直谈下午12点半,在不知不觉中,整整谈了三个小时,忘了吃饭,也忘了下午我还要赶去主持江南群的一个活动,直到来接我的建新兄敲门才恍然大悟,猛然想起。三个小时的交流,苏迅侃侃而谈,既讲了他写作的心路历程,也讲了一些文人轶事,讲了他在无锡文坛中的难忘之事,他把对文学热爱的原始动因,把对朋友真诚相交的赤诚之心,毫无保留地向我倾诉。
苏迅在交谈中同我讲到,最近七八年时间,他的创作从散文转型到小说,一路之上得到了诸多同道中人的热忱支持和帮助。他的小说不仅得到《小说月报》、百花文艺出版社等机构扶持,还得到很多来自全国各地读者朋友的鼎力支持。他说:“苏中地区文风兴盛,民风淳朴,多地先后都主动组织邀请举办活动,我很感动。”
2024年5月18日,南通如皋市作协邀请苏迅讲了个主题:“文学让个体生命自由绽放”,反响比较热烈。附近的如东县文联、作家协会知悉后,马上与他联系。第二天,5月19日又在如东县作了专题演讲。
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集《高手》之后,12月20日,如东县文联、作协主动邀请,在第一时间又举行了苏迅小说集《高手》分享会。在主席台上文联主席、作协主席、副主席都来助阵,第一次见面的作协副主席顾新红说:“《风尘磨镜录》如同一方端砚,厚重朴实,底气十足,包浆圆润,待读者以情感研墨,以目光为毛笔,去唤醒,去对话;《高手》则像一枚红木镂雕的镇纸,压着一沓“小人物”的图谱,一旦轻轻取下,那图中的人物便迎面走来,遥远、陌生又似曾相识;书如其人,苏迅老师本人何尝不是一件古玩珍品,在历史的、文化的、时间的土壤中深藏、静默,吐纳天地之气,涵养坦荡之心,一旦“出土”,便惊艳了时光,震慑了心灵……”褒扬之情溢于言表。当地作家还撰写了专门评论,在《江苏作家》《安庆晚报》《如东日报》等处发表,有的评论者至今尚未见过面。
吴翼民老师是无锡文坛的常青树,对苏迅十分赏识,在负责市文化局艺研所期间,他提出把苏迅作为“文艺创作特殊人才”引进调入艺研所工作。2007年苏迅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簪花小唱》,翼民老师在无锡日报发表了题为《敢期明清是前生》的读后感。在文中他写道:
“苏迅的人品和文品应该怎样来形容呢?是包含了过去式的现在时,是一瓶陈年老酒兑上了新酿的香缪,是深山的泉水交汇了奔泻的潮流,是轮回转世了的明清时代的一介书生,自然他的文章也很有些脱胎于明清散文的韵味,有率真而朴实的性情,有冷傲而清峻的机锋,有唯美而灵动的笔意。一句话,是承继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又赋予了时代的新意。读苏迅文,与苏迅交,你会惊异地赞叹:这不是袁公安或姚桐城书屋里走出的一位穿着现代服饰的才子么?形似而更神似,在芸芸之众,衮衮诸公中显得卓尔不群、卓然超群。“
苏迅早年在锡山市企业工作,当时在厂部他从事厂报编辑,团委书记是计佳萍(日前刚从惠山区人大主任、二巡岗位退下来)。佳萍女士在惠山区担任宣传部长期间,与我一见如故,是多年的好友。2001年我回到部里工作时,她曾对我讲,苏迅是个才子,你要多关心。2004年,我兼任市社科联主席,负责《江南论坛》工作。当时苏迅从市文化局的办公室,由于他的个性使然,如同日后他微信里的自述评价:独来独往,慎言慎行,无门无派,不私不党。终因不听摆布,被发配去图书馆工作。我听说后就做工作把他调入《江南论坛》编辑部,担任副主任,发挥他的特长。
来《江南论坛》后不久,我和他商量,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合作写一篇关于江南文化从形成到发展过程的文章。多年来他认真阅读了不少文史资料和学术著作,于是精心构思写成了《长三角文化的累积与裂变:吴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这篇论文后来获得了2006年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社科联“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不设等次,“优秀论文奖”即为最高奖,当年江苏省共2篇论文获奖)。
2010年,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编写的《释江南丛书》中,大段引用这篇文章的观点。在2019年前后,上海市社科院主持召开的长三角文化论坛上,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教授先后在两届的发言中,都强调了长三角文化发展的“三段论”观点,这些基本观点正是当年我们那篇《长三角文化的累积与裂变:吴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主要学术观点。当年提出这些观点是带有突破性的,也是需要一些勇气的。看来经过十余年发展,我们的观点在学术界获得了比较高的认同。
在《“深圳晚8点”文学谈》中,苏迅讲到了“文学可以有为”的问题:有位艺术家说得好:“即使已经享受了安宁和富足,我们为什么还要竭力向上追求美的享受?不是为了高人一等,恰恰相反,是为了回归人的本质——人是有尊严、有灵魂的高贵生灵,我们的需求不应该止步于物质享受——对丑的厌恶、对美的热爱、对超脱和永恒的精神追求,是人类情感中不甘堕落、不愿受困于‘当下’的真实写照。”文艺不仅是美学问题,更重要的是在突破人类自身那些“看不见的限制”,努力追求生命的自由。
——“每一个时代的落幕,总有一些东西值得纪念。即使这个时代并不纯粹,也并不尽人意。现实终止之处,于是文学便产生了。去弥补人生和自我的缺陷,或许就是写作者的天职。”
——“‘我也是近几年才看明白,其实在这个世上,没有比市场里挣来的钱更干净的东西了。’我愿意写一写市场,这里最见人心与人性,这里面的人物都曾经那么鲜活地存在过,带着特定年代的优点和缺点。他们的面目即是时代的风貌,也将成为历史的印记。”
——“我的能力所及不过是:作下一曲挽歌,为即将或已经解体的传统社会留一点痕迹。经历大疫对于社会、人性的认知更为丰富,市场经济是一切自由的基础,要善良地对待周围的人,要爱具体的人。”这些观点,我都深以为然,能产生共鸣效应。
苏迅是个勤奋的人,除了工作之外,他勤于写作。自己弄了个《苏迅原创》公众号,里面已发了《苏海夜谭录》九十六期,也发表了不少散文和纪实性的文章。他为自己起了几个网名,有澄观、减堂、苏子、骂厂,我更喜欢他用澄观这个名字,“澄怀观道”,能以清静之心观察事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澄观好!
作者简介
陈尧明,文化学者,无锡市江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南文化》杂志常务副主编,原无锡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
关于江南文化播报
江南文化播报是一个关注江南,讲述江南,播报江南的公众号,文章部分来自江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江南文化》杂志。欢迎广大作者惠赐大作,以文会友,欢迎关注传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点击公众号名片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