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欣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

乌兰布和沙漠东缘、九曲黄河流域,寒风呼啸。这里是国道110内蒙古磴口黄河大桥建设现场,一支来自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铁道战备舟桥处(前身是铁道兵独立舟桥团)的青年突击队,扎根在这偏远项目已逾560天。

磴口项目位于黄河干流内蒙古段三盛公库区,桥梁全长3098米,起点位于黄河北岸沙地,跨越河滩地、黄河主河槽和冲沟,终点位于黄河南岸包兰铁路桥附近,建设工期为三年。

冬季的黄河凌汛,是项目施工的一大难题,倘若大量冰凌在河道内堆积,将对大桥的基础建设和施工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这些冰凌不仅会冲击钢栈桥的管桩基础结构,还可能导致栈桥整体承载结构受损垮塌。”项目经理成宏永说。


磴口项目建设现场 受访者供图

1月12日,黄河主河道进入封河阶段,下游流凌密度增加,形成冰塞,上游水位上涨了约50cm。河水溢出,涌入北岸施工便道,建设现场存放的机械设备和施工器材受到了影响。

为应对冰凌带来的种种挑战,成宏永带领青年突击队将栈桥部分结构预加工成小型单元块,减少了水上吊装作业次数,便于安拆、稳定性强,能迅速完成栈桥的安装交付,实现全桥架通。

同时,加强动态监测,组织青年24小时值守,在凌汛易发区设置防撞墩,并动用破冰船、视频监控、无人机巡逻等手段,实时监控河道,及时处理凌汛隐患,保障栈桥及平台结构安全。

24岁的退伍军人、项目工班长慈浩然和杨正是夜间值班监测的突击队员。这里夜间气温能降至-20℃,他们每天都要全副武装,打着手电筒进行巡视,半个小时左右,他们的棉帽和面罩上就会结满冰霜。

凌汛期间,险情随时可能突发,中午和夜晚的加班加点成为了常态。为保证冰凌期前完成主桥墩身全部出水任务,28岁的项目副经理、退伍军人邢书寓坚守围堰封底现场,全程跟进锁扣桩材料的加工、运输与协调,数十次穿梭于湍急的黄河水上,外套常常被河水打湿;25岁的项目副经理、机械手司机唐彬擅长钢板桩引孔打设,凭借娴熟的技术精准控制钻杆下落与孔间距,有效避免串孔,日均钻孔40余个;2023年入职的00后郭明昱第一次参与项目建设,他认真学习基本施工技术,一年时间,笔记本上记满密密麻麻的工作日志和心得体会。


磴口项目青年突击队合影 受访者供图

15人的青年突击队仅用8个月即完成一年半的施工任务,他们以惊人的速度、无尽的力量和坚定的意志,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之上筑造了“青春之桥”。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