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涿州一家长反映,自家孩子被老师要求签字放弃中考,最关键是作为家长竟然“后知后觉”,全程不知情。对此,当地教体局回应称:“家长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属于老师个人行为,会对相关人员作出处理。到现在为止孩子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也不影响参加中考。”
网传那份卑鄙的“承诺书”
可以肯定的是,河北涿州这事绝非个例(全国范围来看)。甚至可以负责任地讲,是老师个人行为,还是学校双轨操作,这些也都不是最要命的事。重要的是,在破指标的指挥棒下,所谓的“家庭希望”,只要成绩不好,就成了人家的“脏数据”,于是人家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清理,而且还要明面上显示“是你自己认这个命”。
所以当地教体局回应啥,其实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没受到影响。只是孩子真的不会受到影响吗?要知道,无论是涉事学校,还是涉事老师,发生这样的舆情后,估计也都很难堪,所以当事学生会不会被“特殊对待”,能不能经得住无形的“周边压力”,这本身也是很不确定的事情。
只是这些依然还得当事家长和当事学生去独自承受,舆论层面再怎么声嘶力竭,也只能保住基本的秩序不那么歪斜。但是关于破指标是如何产生的?或许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尤其是回到社会运转层面的基本逻辑。
我们都知道,过去二三十年来,高等教育是持续扩招的。从大专生到本科生、从硕士生到博士生,到现在基本上都批量化了。以至于学历的含金量逐年贬值,起码从市场出价角度讲,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这其中的原因,有来自扩招导致的生源差的问题,但更多源于市场没那么多精准需求了。说到底,白领工位是有限的,脑力坑位是有数的,甚至送外卖和跑出租也是会饱和的。换句话说,社会的需求是客观既定的存在,不是谁想规划就能规划的。
所以自认为知识可以改命的那茬人,算是遇上了知识被拉平的时代。什么意思呢?就是当土木工程师和烘焙面包师所拥有的技能被无差别标价后,所谓的高等教育就回到了职业教育的范畴之内。
只是扭曲就扭曲在,我们的教育,不管是系统内认证,还是社会上评判,始终不把高等教育当职业教育看待,以至于长衫难脱,工作难找,向内往死里卷,向外往死里骂。反正是怪天怨地,甚至怪自己没生对地方。
如此之下,政策上自然要给大家强行找出口。于是就出现中考分流,成绩好的高等教育,成绩差的职业教育。在这个问题上,其实区别真的不大,因为在一个知识水位相对被拉平的年代,一个人在社会上的流动性,又再次回到“多边拼”的维度,也就是说,成绩好就能一路高歌的那个时代相对不那么灵了。
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尊重强行出口下那点自我抉择的权利。也就是说,中考分流好不好另说,但是学生和家长怎么抉择,学校和老师还是不该干涉的。尤其是为了那点破指标,真犯不着脸都不要了。
很多人觉得“让学生签字放弃中考系老师个人行为”这种回应明显是甩锅。如此质疑当然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历来单位出事往个人身上甩这都是老操作了。只是这里真不想操这个闲心,而是想说,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不能为了升学率好看,就不把学生当人看。
咱们就不说教书育人应该如何如何了,基本的秩序底线能不能也当回事遵守一下?作为学校,升学率差一些可能影响排名,作为老师,升学率差一些可能影响工资,但是作为一个学生,如果还没正式走进社会,就先被学校和老师操控了一把,这样的一代人怎么能成为家庭希望和社会希望?
毕竟,邦雅曼·贡斯当早就说过:要忠于正义,它属于所有的时代;要珍重自由,它会带来种种益处;要让许多事业没有你也能发展,让“过去”来保护它,让“未来”去完成它。所以,话讲到这里,真的不是怕中考分流,而怕的是被强制分流,并且还签下那份卑鄙的“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