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沁怡

来源|看电视

近年来,随着媒介环境 的发展变化,传统广播电视台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广播电视台精简频道频率,关停、裁撤、降薪、失业的消息时常传来并引发关注。

在这一过程中,于每个具体的参与者来说,必然面临着重重的危机,甚至阵痛时常袭来,不确定性的氛围笼罩在很多人的头上。

在经历了最好的黄金时代,到危机四伏下的持续变动,对一名基层广电人来说,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我们与一位中年基层广电人展开了一场对谈。

风暴悄然来临

“前几年的一天,挺突然的,文艺广播频率忽然被解散掉了。”老孙回忆道,“当时大家都很懵,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现在细细想来,好像也都有迹可循。”

供职于中部地区某三线城市新闻综合广播频率的老孙,自大学毕业后便顺利通过选拔,进入了这家市级广播电台,从此开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工作与生活。作为一名媒体从业者,这份工作不仅为他赢得了社会的尊重与认可,还带来了相对丰厚的收入。

然而,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经济发展形势异常严峻,作为县市级广告投放主力的企事业单 位效益大 幅度下滑。这一状况直接导致了电台广告客户数量的不断减少,广告收入也随之递减。


老孙感慨到:“近年来,广告客户对电台的重视大减,很多客户直言不讳地说投放广告更多为利用我们的新媒体平台提升曝光度,而非追求广告播放时段的广播收听率。尽管我们一向以广播为核心,新媒体只是附加,但现在客户更看重这个‘附加品’。”

与此同时,广播电台内部也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领导层积极推行媒体融合战略,全台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至新媒体领域。

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文艺广播频率的解散便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结果。对于这群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传统媒体辉煌时期入行的媒体人而言,他们曾一度认为新兴媒体产品无法对传统媒体“正规军”的地位构成威胁。

然而,当这场变革真正波及自身,大家才深切体会到传统媒体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新媒体崛起的不可阻挡之势。

转型之路,越努力越心酸

2010年前后,电台领导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新媒体这一新兴发展方向。然而,对于这个全新的领域,所有人都缺乏经验,只能边摸索边前进。

老孙透露到,领导层明确要求开设各类新媒体账号。因此,当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崭露头角时,基层电台便迅速入驻。为了明确发展方向,内部团队多次展开研讨,但由于缺乏先例,每一步都走得极为艰难。

起初,为了迅速适应新媒体的节奏,电台指定专人负责新媒体内容的制作与发布,并特别引入年轻人学习并尝试这一领域。

电台管理层秉持着积极拥抱变化的态度,坚持要求各新媒体平台账号保持每日更新的频率,以此来维持与听众的高频互动和持续关注。

在这一过程中,管理层对于内容发布的数量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而对于内容质量的把控,则采取了相对宽松的策略,没有设定过于严苛的标准。

这一决策背后有着其合理性:电台作为传统媒体,本身就拥有丰富的稿件资源和专业的内容生产能力。每天产出的稿件数量众多,题材广泛,这为新媒体内容的制作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库。

因此,电台只需从中精心挑选部分稿件,进行适当的改编和优化,便能轻松满足新媒体平台的日更需求。

随着新媒体团队的逐渐壮大,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视频制作从最初的一人负责,到后来固定为六人小组进行轮班。在人数增加的同时,分工却变得模糊,尤其是账号运营方面,几乎无人具备专业运营经验。

人人都能发布内容,却无人真正懂得如何运营账号,提升曝光量和阅读量。老孙无奈笑道:“你刚才讲的账号运营之类的内容,我们好像从来没涉及过,就是只管发流量什么的听天由命吧。”


2018年,该市广电中心推出了自己的资讯发布APP,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媒体的发展,但阅读量低迷、平台曝光量不足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团队。

偶尔的爆款话题和热点新闻能带来短暂关注,但如何持续吸引用户、提升影响力,却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

“之前我们也打造过爆款,我印象最深的是市民问政栏目中的一个节目片段,主持人追问领导,让领导哑口无言,那个视频的播放量和点赞量都特别高。”老孙回忆道。

然而,高关注度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在后期的账号运营中,反映社会矛盾的选题逐渐变得谨慎。 原本备受瞩目的民生问题和党风政风热线等节目,也因种种顾虑而失去了原有的锋芒。

而传统广电各个维度上的创新探索其实一直没有中断。

未来,何去何从?

在传统媒体落寞的时代背景下,基层媒体人的职业发展规划也变得模糊不清。很多人开始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疲于应付基础工作。

“现在部门里普遍的感觉是,稿子的质量不再是评判工作能力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能否将采访内容以新媒体的形式有效地传播出去。”老孙深有所感,“传统媒体的基础工作似乎不再显得那么重要了。”

为了紧跟时代步伐,传统媒体人不得不踏上转型之路,积极投身于视频制作剪辑、图片拍摄等新媒体技能的 学习。

然而,这条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多年来养成的传统工作风格与习惯,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性变化。

新的拍摄与剪辑技术、新媒体独特的语言和 风格,以及全新的运营策略,都迫使传统媒体人走出舒适区,摒弃旧有的工作模式。


“以往,我们采访结束后会先撰写文稿。但现在,领导要求当天采访的内容必须立即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老孙分享道,“这意味着我们在采访现场不仅要进行文字记录,还要拍摄视频和照片。回到单位后,首要任务是完成新媒体稿件的编写和视频剪辑,之后才能着手撰写广播稿。”

除了工作内容的重大转变,福利待遇的缩减也给基层记者们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近年来,这种感觉愈发强烈。”老孙感慨道,“先是电视部门因广告绩效未达标而全员扣罚,紧接着广播部门也步其后尘。 当前广告客户资源本就稀缺,难以完成既定的广告任务,导致大家的工资被大幅扣减,少的几百,多的甚至上千。原本就不高的收入,在这样的扣罚下,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我已经四十多岁了,上有老下有小,再换赛道换工作可能性不大。适应新媒体环境这不是喜不喜欢的问题,而是生存所需,现在还躺平不了。”老孙坦言,“现在,很多同事都尝试开设了自己的自媒体账号,想通过互联网获取一些收入,特别是那些外形条件好的主持人,他们在新媒体领域的发展相对容易一些。”

这个时代,还需要传统媒体吗?

“肯定还是需要的。可能存在的形态会变,但是这个机构一定会存在。”在提到这个问题时,老孙态度坚定。“我一直觉得传播形态在更替,各种载体会并行发展。还有一个就是广播其实会承担战备的作用,网络一旦崩塌,广播可以进行迅速的信息传递。”

回望基层媒体机构变革的历程,两次重大媒体融合对传媒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2010年,老孙供职的地方广播电台与电视台实现了合并,共同挂牌成立了广电中心,由一套领导班子统一运作。

这次融合不仅为从业者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还促进了两大媒体的优势互补,开启了媒体融合的新篇章。

2023年,当地报业集团也加入了广电中心的行列,共同组建融媒体中心,进一步推动了媒体融合的深入发展。领导层提出“中央厨房”概念,即将所有采集回来的素材汇总到一个中央平台,根据不同媒体端口的需求进行二次加工,并最终在各平台上发布。

然而,在这次媒体融合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采访任务中,同一媒体内部不同部门的从业者常常前往同一现场进行报道,结果导致同一篇报道内容在不同平台重复发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老孙表示:“从技能层面讲,我们现在已经具备了资源整合的能力,但遗憾的是,由于制度上的限制,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还未实现真正的深度融合。”


在采访最后,老孙分享起上世纪九十年代广播的辉煌时期。当时广播听众的热情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广播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电波之中,在线下活动中同样展现出巨大的魅力。

深夜情感类节目的热线电话常常爆满,听众们纷纷打来电话分享自己的情感故事,而音乐广播的点歌环节,则成为了许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娱乐形式,更是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仪式感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同时,综合新闻广播也积极接收观众的投诉和提供的新闻线索,成为了连接听众与社会的桥梁。

广播节目主持人在工作时受到热烈追捧,下班后更是有粉丝自发组成的接送车队,场面十分壮观。听众们对喜爱的主持人表达着深厚的情感,有的送上鲜花,有的在离开城市时特地前往电台,为心中的偶像留下信笺。

然而,曾经辉煌一时的广播,如今正逐步被新媒体媒体所取代,走向不可避免的衰落。面对时代的变迁,老孙感慨万分:“虽然感觉一个时代已经落幕,但这就是一份工作,我们要靠它生存。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去适应它,不断强大自身,努力去工作、去生活。”

主编:罗姣姣

文:周沁怡

排版:周沁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