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文七妹对于毛主席一生的影响深远,对主席而言,文七妹如同“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孔母授学”中的母亲一般,为主席形成彪炳千秋的“三观”与崇高品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示范作用。
文七妹生于同治六年,她原名为文素勤,也曾用过“文其美”这个雅名。由于文七妹在家族众多姐妹中排行第七,也被称之为“文七妹”。此后,这个亲切、上口的名字就这样“顺口”地叫了下来。
文七妹的娘家位于湖南省湘乡县四都唐家坨村,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是她的祖上。尽管到了文七妹外祖父文芝仪这一代,文家的风光和荣耀已不复存在,但文家在当地也算是家风清正的名门大家族。
文七妹的祖父安葬于韶山冲龙眼塘,每逢清明和冬至,文家祭祖的族人要跨越20多里逶迤的山路前往韶山去扫墓。这样舟车劳顿的跋涉,让文家人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要是能在韶山结下一门好亲事,那该有多好。
故而,做事果决的文家,便开始紧锣密鼓地替长相甜美、落落大满的文七妹张罗亲事。后经媒婆穿针引线,慧心慧智的文七妹认识了韶山冲的毛贻昌。
尽管毛家家徒四壁,但好在毛贻昌长得仪表不俗,为人也谦虚谨慎,几番接触下来,文七妹觉得毛贻昌是个敦厚的老实后生,遂满心欢喜地嫁到了毛家。
婚后第二年,毛贻昌外出当兵以挣军饷贴补家用。服役期满,精明、干练的毛贻昌,在积攒了一定的家资后,便做起了小本生意,而后,毛家清贫的日子逐渐地好转了起来。
毛主席出生于1893年12月26日,文七妹和毛贻昌看着这个骨骼清秀的孩子,甚感欣慰。但心事重重的文七妹,还再为先前夭折的两个孩子而情郁其中,为了给“石三伢子”毛泽东祈福,她常常吃斋念佛,祈求上苍保佑,一心佑护着主席能够健康成长。
文家也非常喜欢天赋异禀、聪明伶俐的“石三伢子”毛泽东,她的外祖母贺氏甚至还将毛泽东接至家中抚养,故而主席与文家表兄弟们相处得亦是十分得融洽。
在一众表兄弟中,当属表哥文运昌和主席最为得投缘,而主席之所以能够在局势不宁的动荡年代得以读书习字,除了母亲的鼎力相帮之外,也得益于这位表哥的力挺。
1910年,读完了私塾的主席本应按照父亲的意愿,前往湘潭一家米店做学徒,这也是为了主席今后能继承父亲的“衣钵”。但主席还存有去东山学堂读书的想法,为此,父子二人争论不休。
文七妹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最终,她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极力地说服了性格执拗的毛贻昌。
虽然文七妹不曾读过一天书,但在她的身上所凸显的那种悲天怜人的高贵品德和坚韧不拔的进取心和意志力,却深深地影响了主席的一生。
勤劳持家、任劳任怨,文七妹还极富同情心,待人宽厚,笃信佛学的她时常背着毛贻昌,偷偷地接济穷困潦倒的乡亲们。
在毛贻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观念之中,他是极力反对施舍这一“不妥”做法的。他固执己见地认为,人穷就更应该努力地去“改变”生存的现状,而不应依靠“嗟来之食”而苟延残喘。否则,穷则更穷,丧失了生活的斗志,只会一味地裹足不前,畏首畏尾。
但生性善良的文七妹,却秉承着能帮则帮的观念,亦不会去考虑“授人以渔”的“学术”问题,归根结底而言,还是她的心太过于柔软。
与丈夫意见相左之时,虽说常有争吵发生,但也不会太过于上纲上线,影响到了家庭的和睦。
主席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悲天怜人的崇高品德,源于母亲文七妹的深远影响,比起母亲暗中的施舍有所不同,他则主张公开周济。
比如,曾在私塾读书的主席,每日都会从家中带午饭去学堂,文七妹发现他每次所带的午餐的量都挺大,可放学之后,主席还是一个劲儿地只喊饿。
文七妹发现主席的“异常”之举,便对他嘘寒问暖,询问个中缘由。主席则连连摆手,朗声地回道:“没有不舒服,只是我们学堂来了一名新同学,他很可怜,没有饭吃,我就把我的那份让给了他。”
当文七妹了解到事情的缘由后,她为儿子的善意做法而倍感欣慰,至于父亲毛贻昌,纵然听到了主席的言辞,除了严厉的呵责一番之外,他倒也不再去认真地管这些琐屑的烦心事,因为他要将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打理生意上,这样才不会让妻儿忍饥挨饿。
毛贻昌着实是一位严父,他除了不苟言笑之外,还见不得孩子们闲着,不是让他们在账房里记账,便是赶他们下地做农活。
有时候,孩子们倘若无意间“招惹”到了性格暴躁的父亲,主席和弟弟们便免不了要挨一顿皮肉之苦。或许,男孩子的性格使然,父亲越凶,他们则越有“叛逆”之情绪。
“我有什么事儿都只会和母亲说,她是我决策人生最初的老师,还是缓和我和父亲关系的有力桥梁。”每每回忆起慈祥、博爱的母亲,主席如是说,感激之心,溢于言表。由此可见,主席对于母亲的感恩之意,有多么得刻骨铭心。
当主席依依不舍地走出韶山冲,前往外地求学之时,毛贻昌看着儿子渐行渐远的高大背影,纵使万般严厉的父亲,眼中也蓄满了泪花。
而同样眼中不断飘落泪花儿的文七妹,则对“木讷”的丈夫轻声细语地安慰道:“放心吧,石三伢子是干大事的,他将来必定会大有出息的。”
而事实如此,正如文七妹当年所料,若干年后,“石三伢子”成为了新中国的缔造者,成为了亿万中国人民心目中最最敬仰、最受爱戴的一代伟人。
一生要强的文七妹,不仅培养出了一代伟人毛主席,还培养出了国家银行第一任行长、工农民主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的毛泽民;培养出了苏区中央局秘书长、独立师师长的毛泽覃;培养出了牺牲在革命道路上的毛泽建,这四位彪炳千秋的英雄人物,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
“她用希望之光照亮了我们,却也将自己燃烧殆尽。”在主席异地求学期间,母亲文七妹的身体就一天不如一天,心系母亲的主席,但凡有时间,必定会长途跋涉返回家中看望卧在病榻上的母亲,纵使主席再忙碌,也会心心念念地写上一封家书,只为宽慰母亲牵盼儿子的心。
但非常遗憾的是,母亲文七妹终未能看到主席开创的盛世中华,便撒手人寰。主席怀着巨大的悲痛之情,声泪俱下地写下了《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这一如杜鹃啼血的哀文,不禁让人泪目。
主席曾多次回到韶山祭拜母亲,表达对于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尽管母亲文七妹早已离世多年,但她的谆谆教诲和宽广无私的大爱,却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主席。
主席晚年,在悲痛地回忆母亲时,曾哽咽地说道:“认为自己有一个坚强、富于爱心,给人以自信心的母亲。”
母亲文七妹虽未读过书,但是她崇高的思想品德和宽广博爱的胸怀,深远地影响了主席的一生。
文七妹,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她煜煜生辉的生命,如同一轮光照九州的暖阳,温暖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她的母爱荣光,照亮了新中国的未来,也唤醒了华夏文明再次崛起的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