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9月秋收起义之后,毛主席于当年10月带领中国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上了井冈山并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正式开始实践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且在赣南、闽西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提出了一系列深入土地革命的政策和原则。经过艰苦斗争,到1930年夏,全国已有十几处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到了约7万人,加上地方武装,总数约10万人。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使国民党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集中重兵,向南方各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围剿”。中国共产党为了保存红军实力、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对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五次反“围剿”。从第一次到第四次的反围剿都取得了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却遭遇了失败。
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2月上旬,国民党鄂豫皖三省"围剿"红军共集结8个师3个旅近10万兵力,发动了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12月30日红一军属部红一师和红二师痛击敌四十六师于六安香火岭,为粉碎第一次"围剿"奠定了胜利的基础。红一军与红十五军于1月中旬在麻城福田河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2月退守六安国民党第四十六师以第一、第二营为骨干武装起义,捣毁了六安县政府,取得胜利。至此国民党对皖西苏区发动的第一次“围剿”被彻底粉碎。
第二次反围剿:1931年3月下旬,蒋介石限令5月下旬“完全肃清” 鄂豫皖区红军,围攻兵力达11个师,约13万人。4月13日国民党军占领独山,14日占领诸佛庵,15日占领麻埠。25日红十一师及红十师第二十九师猛攻独山镇,全歼守敌。诸佛庵、麻埠守敌逃回霍山。至5月下旬,共歼敌5000余人,取得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第三次反围剿:1931年7月—9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南部地区,打响了国民党军3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围剿"的战役,蒋介石亲任总司令,红军第一方面军30000人,在毛主席指挥下共歼敌7个师,17个团,俘15000余人,缴枪20000支。第三次反"围剿”取得重大胜利。
第四次反围剿: 1932年12月,国民党调集近40万兵力,蒋介石于1933年1月底到南昌亲自兼任赣奥闽边区“剿匪”军总司令,指挥第四次“围剿”。红1方面军此时共有7万余人的兵力。面对当时严重的敌情,总政委周恩来和总司令朱德于13日毅然决定,改强袭南丰为佯攻,接着又主动撤围南丰,采取退却步骤,经过黄陂破、草台冈两仗,共歼敌近3个师,俘敌1万余人,缴枪万余支,基本上打破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地方红军扩大到8万余人。
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9月25日,红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反对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战役开始。从1933年9月25日至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这时,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占据了统治地位,拒不接受毛主席的正确建议,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经过一年苦战,终未取得反“围剿”的胜利。最后于1934年10月仓促命令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8.6万多人主力退出根据地,踏上向西突围的征途。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开始了两万五千里漫漫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