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网 付云鹏/摄
近期,一些航空公司以所谓“行业惯例”为由,在选座这一基本服务中引入加价机制,将靠窗、靠过道或前排等座位锁定,要求消费者支付额外费用。这一做法引起了消费者的不满和质疑。1月13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对此发声:“加价选座”不应成为“行业惯例”。
航班锁座有其客观原因,比如,有的考虑飞机配重,有的为照顾特殊旅客需求。消费者也不是不明事理,只要锁座、选座规则清晰合理,大多数都能理解。但如今,付费座位“扩围”,前排座位批量“上锁”、连号座位被隔断、过道座位莫名加价……这些操作明显不合理,付费选座的生意经“念歪了”。
一分价钱一分货,差异化定价对应的是差异化服务。像头等舱和经济舱,两者在定价上有着显著差异,所提供的服务也大相径庭,多数乘客都能接受。而经济舱的服务标准是统一的,乘客在购票时已根据舱位和出行时段支付了费用。若在经济舱还要为座位另行付费,且没有享受到额外服务,显然有失公允。
退一步说,即便航空公司认为“加价选座”是合理的服务拓展,也应在消费者浏览航班信息时,就清晰地展示不同座位的具体价格。这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尊重,也是保障市场公平交易的关键。但现实中,多家航司付费选座规则模糊,既不明确哪些座位需要加价,也不说明加价标准。乘客购票时浑然不知,值机时才发现“隐藏条款”,预算被打乱,心情受影响,对航司的信任也大打折扣。
一张机票,既关乎航空公司的营收,也承载着公共责任。座位分配应遵循公平原则,若“先到先得”变成“价高者得”,损害消费者权益,消费者就会“用脚投票”。中国消费者协会及时发声,给那些耍歪心思的航空公司敲响了警钟,也提醒了监管部门。事实证明,只有积极创新服务,并且自觉维护消费者权益的企业,才能走得长远。(中国经济网 武晓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