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博古知今工作室】

据美团旅行数据显示,2024年12月以来,哈尔滨成为东北Top1、全国Top10的热门旅游目的地,目前热度呈持续攀升走势。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代表城市,哈尔滨的人气也是东北旅游热度攀升的缩影。雪乡、雪景、雪场,冰雕、冰灯、冰花,让大家目眩神驰,应接不暇,进而纷纷放下手中事,带上好心情,携侣邀朋共同赶赴这一场极具体验感的冰雪奇妙旅行。在冰天雪地里,冰的妙用,目之所及,已不胜枚举。这也不禁令人好奇,我们为何对冰雪有如此大的兴趣?中国人究竟是何时开始将“冰”化作“魔法”,创造出如此令人叹为观止的冰雪奇观呢?


古人的采冰与制冰之道

在漫长的自然演变发展历程中,人与环境相互影响,从为冰雪所制约到改造利用冰雪,势必经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这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在《诗》流行的西周,已有人们采冰、藏冰的诗歌流传。《诗经·豳风·七月》所谓“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所谓“凌阴”便是藏冰所用的地窖或藏冰洞。在这一时期,《诗》中的采冰与藏冰人已非个人行为,而是有专门的官方机构,即以“凌人”为主要负责人的“冰政”,是一个拥有九十四人的组织。据《周礼·天官·凌人》所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所谓“三其凌”,就是要采集宫廷所需用量的三倍,以保证周代贵族取用不受日常损耗影响。


至于周人何处取冰,如何用冰,在《左传·昭公四年》里已有明确记载: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其藏冰也,深山穷谷,固阴冱寒,于是乎取之。其出之也,朝之禄位,宾食丧祭,于是乎用之。其藏之也,黑牡、秬黍,以享司寒。其出之也,桃弧、棘矢,以除其灾。其出入也时,食肉之禄,冰皆与焉。大夫命妇,丧浴用冰。祭寒而藏之,献羔而启之,公始用之。火出而毕赋。自命夫、命妇,至于老疾,无不受冰。山人取之,县人传之,舆人纳之,隶人藏之。

根据周人对天时的把握,太阳行走在虚宿与危宿的位置时,即夏历十二月时(正合《周礼》“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要趁天时方便将冰收藏起来,并且要举行仪式,用黑公羊、黑黍米祭祀司寒神,然后将羊肉献于国君食用;而昴宿与毕宿在清晨出现,即夏历四月时,则需要及时把冰取走,也要举行仪式,用桃木弓、荆棘箭排除灾难。



取冰过程,是由各色小吏负责,即所谓的山人凿取,县人运输,舆人交付,隶人收藏。而取冰之地也已不为时节所局限,可以在深山深谷之中凿取冰块。而这些冰经常被用于贵族大夫的迎宾、膳食、丧礼与祭祀场合,甚至大夫与命妇(受封的妇女)死后,都要用冰来擦拭身体。按照规定,从大火星出现在黄昏时分,即夏历三月时,便要开始分配新一年的藏冰,大夫、命妇乃至退休老病者都能得到分配。当然,礼制层面的使用往往属于客观应用,而为食物饮品提供冰镇清凉的效果,则是贵族夏季消暑的主观选择。故而在当时的楚国就有这种习俗的记载,《楚辞·招魂》里有“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即古代版的“冰米酒”。



当然,只会采集自然之冰,不足以显示人类的智慧。西汉时已出现了“热水制冰之法”,其发明者正是大名鼎鼎的西汉“科研天团”——淮南王刘安所组织的淮南学派。他们编纂的《淮南万毕术》(现已亡佚,只有辑本)里就有记载:“取沸汤置瓮中,密以新缣,沈中三日成冰。”

即将热水置于陶器里,再用丝织品密封,放于深井之中,三日即可得到冰块,其原理是利用水分子在热水中较冷水中更为活跃的特性,瓮中之水降温的幅度更大,甚至会达到冰点。1963年,坦桑尼亚中学生姆潘巴制作冰激凌时发现了同样的现象,被学界称为“姆潘巴现象”。而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人早已发现并利用这一现象,也是古代中国科技领先世界的例证之一。



相较于“热水制冰法”,在唐代发明出的“硝石制冰法”中,水与火的组合更为密切。火药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所谓“一硫二硝三木炭”,其中“硝石”的使用就大有门道可言,不仅可以制造爆炸的烈焰,也能催生凝固的寒冰。具体而言,先将两个大小容器叠放装满水,进而在外圈的大容器内放置硝石,由于硝石溶于水会吸收大量的热,这时小容器内的水急速降温,也就凝结成冰,这也成了我国古代的另一制冰方法。

由于制冰法的广泛传播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宋元以后,冰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尤其在吃喝方面。据《东京梦华录》所载,北宋都城汴京市面上已经有“凉水荔枝膏”“冰雪冷元子”“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甘草冰雪凉水”等饮品,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还有贩卖“香饮子”的冷饮商贩。光听上述这些饮品的名字,就知道其口感与热度,一定不逊于今日各大奶茶甜品店的招牌。到了元代,还出现了奶制冰品,包括牛奶果浆加冰制成的“冰酪”,牛奶与糖制成的冰棍等等。



古人用冰,不止冷藏与吃吃喝喝

近两年来,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异常火爆,尤其是冰城堡频频出镜,使哈尔滨这座“冰城”更加名副其实。当然,以冰筑房并非现代人专利。据《三辅黄图》“建章宫北积冰为楼”的记载,我们知道汉代已有人造冰楼出现。此后,这一类“冰楼”或“冰城”多用于军事防御。三国时期,曹操为了抵御马超的强击,让驻守潼关的士兵连夜积沙泼水,借寒夜冷风,冻为冰城。无独有偶,北宋时期,为了抵御契丹,杨六郎(杨延昭)也曾在遂城与霸城泼水冻城。在金庸小说《鹿鼎记》里,大清与罗刹国在雅克萨进行交战时,韦小宝也曾水淹雅克萨,将其冻为冰城。由此可见,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冰城并非鲜见之物。

粗线条的造冰,并不足以彰显古代匠人的用冰工艺。据《酉阳杂俎》记载,唐玄宗年间,杨国忠家族每到烈日炎炎的三伏天,就会让匠人将大块冰雕刻成山川景物,置于客厅中央,既可观赏,又可消暑。而《开元天宝遗事》的《冰兽赠王公》里也记载,杨国忠曾命匠人将冰雕凤凰瑞兽系以彩带,赠予王公大臣,以便消暑娱乐。这就体现出当时冰雕工艺在宫廷的流行。而据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的《潜书》所载:

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被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京师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变。变则修饰之。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一日,语众曰:“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人无应者。乃问之曰:“子之技诚巧矣。子何不范金琢玉,为夏、殷、周、汉之器,可以宝而不坏?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有,不日而化矣!吾甚惜事之技巧而非真,心劳而无用,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之远也。”

从中可见,早在明清之际,北京城里便有专门从事“琢冰”的手工艺人,类似“泥人张”之类,其手法非常精妙,令人叹为观止。



冰灯属于冰雕中的典型作品,也是古已有之。隋唐时期,北方的渔人为了冬季夜捕,防止低温与江风导致灯光熄灭影响视野,便开始凿冰罩住蜡烛或灯油,形成了照明冰灯。金国“海陵王”完颜亮就曾在上京会宁府举办宫廷节日时,命匠人将蜡烛与冰块结合搭配,布置在庭院中,以增加观赏性。依此判断,这应该也是一种冰灯。到了明朝,冰灯的运用更为普遍,也更受世人喜爱,抗倭名臣唐顺之曾创作了一首《元夕咏冰灯》:

正怜火树斗春妍,忽见清辉映夜阑。

出海蛟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从他的诗中,不难看出嘉靖年间元宵节日里冰灯带来的奇妙意境。待到清朝,冰灯则更为普遍,据《黑龙江外记》所载:“上元,城中张灯五夜,村落妇女来观剧者,车声彻夜不绝。有镂五六尺冰为寿星灯者,中燃双炬,望之如水晶人。”

凡此可知,冰灯已成为冬季节日的必赏之美。又因其色彩与琉璃相近,故而也被唤为“琉璃灯”,成为冬季的一道绝美景观。

数冰雪体验,还看今朝的“尔滨”

在古代,冰雪已经显现出它的妙用与美感,但无论规模还是形式都不及现今的精彩。若论全国的冰雪艺术,榜首大概率是近年来持续升温翻红的哈尔滨。那么,为什么是哈尔滨呢?



首先,地理位置是关键。哈尔滨拥有5.31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为建造冰雪王国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哈尔滨位于北纬44°04′至46°40′之间,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虽说寒冷,但一般情况下,哈尔滨的冬季还是可以供人们进行室外活动,这一点较之更北纬度的黑龙江其他地区更具优势;而相对较南地区,其冰雕等冰雪项目保留的时间也更为长久。此外,哈尔滨还拥有松花江这一自然资源,冬季可以在江面上取用优质的自然冰,为冰雪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其次,历史传统有基因。辽金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就曾在哈尔滨的阿城区建立了上京会宁府,那时候的冰雕冰灯已成为当地冬季必不可少的景观。待到近代,沙俄在东北修筑中东铁路,其铁路建设局与相关的行政中心就设立在吉林滨江县(即哈尔滨)。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大量俄国人、欧洲人开始向此移居,使哈尔滨成为国际商埠和东北的经济中心。这些外国人多为东正教徒,他们在冬季会到冰冻的松花江江面取冰,雕刻冰十字架,这也成为哈尔滨冰雕发展的重要见证。

最后,哈尔滨当地政府与当地老乡对外地游客的热情,成为冰天雪地哈尔滨的重要名片。仅就塑造冰雪大世界而言,十五天的工期就要塑造一个地标性的“世界最大的冰雪主题乐园”,冰雕师、油锯手、运冰工等工种以及管理人员24小时三班倒的埋头苦干自然少不了,要马不停蹄地处理一块块重在700到1200斤的冰块,救生衣裹着厚棉袄,防水靴套着厚棉鞋,由此缔造出以四十多米高的冰塔为主建筑的整个“世界”,其背后也是东北人吃苦耐劳精神的重要体现。


如今的哈尔滨冰雪项目更是“野”到起飞。说起划龙舟大家都并不陌生,但是雪地龙舟你听说过吗,众人乘坐的龙舟就在冰面之上,将“划”变为“滑”,左滑一下,右滑一下,便已冲出天际。冰钓的乐趣更是让人着迷,围坐帐篷里升起火,唱着歌,伸出鱼竿,坐等肉质更为紧实的冷水鱼一杆又一杆。冰盘项目是16世纪起源于阿尔卑斯山附近的一项运动,在欧洲颇为流行。2019年,哈尔滨成为将其引入的第一个亚洲城市,如今冰盘项目已是哈尔滨冰上运动的一张名片。雪地排球项目亦然。

这些五花八门的项目,使寒冷的冬季急速升温。以至于如今一提冰雪,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去找“尔滨”,“尔滨”很热闹。

既然哈尔滨的冬天如此特别,自然也会有人选择在这“美丽冻人”的天气里迎娶“美丽动人”的她。注意,这可不是近两年才有的项目哦。早在1985年,哈尔滨就一直持续举办冰上婚礼,而且是集体婚礼。传统、西式、现代婚礼形式全部结合在零下30℃的冰天雪地中,这也是“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式结束后,新人们会成对加入花车巡游,享受“尔滨”为他们特供的冰雪盛景。


凛冬已至,相信很多小伙伴们已经准备好大棉袄、二棉裤、绒耳包、小棉帽、厚手套、雪地靴,只等良辰吉日一到,便会共赴这场冰天雪地里“热情之旅”。

参考文献:

1.西清:《黑龙江外纪》,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16年版。

5.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三秦出版社1955年版。

6.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华书局2020年版。

7.唐甄:《潜书》,中华书局1955年版。

编辑:周斌 詹茜卉 胡心雅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博古知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