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后
写下了哪些雄奇诗词
穆军升
1931年1月,中共中央六届四中全会后,以王明(陈绍禹)、博古(秦邦宪)为首新的“左”倾派取得了中央的领导地位,他们在红军战争的问题上,反对毛泽东关于游击战运动战的思想,实行宗派主义的干部政策,批判所谓的“罗明路线”和“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1933年,上海的临时中央因为白区工作在错误路线的领导下遭受严重损失,不得不迁入中央红军根据地,此后,更使“左”倾错误路线得以在中央所在的根据地和邻近各根据地执行。由于排挤了毛泽东的领导,1934年1月,由临时中央召集的党的六届五中全会,是“左”倾路线发展的顶点。1933年10月,蒋介石以100万的兵力,对红军进行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信赖军事顾问李德(奥托·布劳恩),李德又实行了完全错误的单纯防御的军事路线,始终没能击破敌人的围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退出江西中央根据地,进行了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全国其他的革命根据地和红军,也遭受了“左”倾分子带来的损害,除了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外,都先后退出了原来的根据地,进行了长征。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从于都出发,出发时8万多人,号称10万人。在中央红军的长征途中,由于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继续出现错误,使在敌人前堵后追中的红军数次陷入危险境地并受到极大损失。辗转三个月,中央红军经过广东、江西,然后又转到湖南,连续突破了国民党的四道封锁线,但损失惨重,渡过湘江后,只剩下3万红军。进入贵州前后,中央红军就争论起来,开始酝酿召集政治局会议。经过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等三次重要的中央会议,最终通过了毛泽东提出的“转向西南,到敌人薄弱的贵州去,放弃与红二、六军团的会合,到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主张”。中央红军一路向着贵州进军,经过黄平,渡过乌江,到达遵义。毛泽东得到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支持。在争论的过程中,毛泽东说服了中央很多同志,提出了一系列正确主张,为开好遵义会议做了直接的准备,党内军内的很多同志都站在毛泽东正确路线一边。
为了挽救在危险中的红军和中国革命事业,1935年1月,经过不断坚决的斗争,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在会上,除了博古和凯丰反对、林彪没有发言,大多数同志都积极拥护毛泽东同志。遵义会议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只纠正军事路线错误,没有纠正政治路线,这是由于在惊涛骇浪的战争中,军事路线最为紧迫。
会议之后经过土城战斗,一渡赤水河,红军转到四川、贵州、云南交界地方,有个村子名字很特别,叫“鸡鸣三省”,在这里,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了分工,张闻天代替博古做了总书记。1935年3月11日,中央政治局在贵州苟坝附近召开会议,认为军事行动要集中指挥,经常由中央直接开会讨论军事行动于指挥不利,毛泽东提出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的建议,得到一致通过,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指挥作战。正是在这个领导班子的率领下,红军找到了出路,走向了胜利。
在长征中复出掌权的毛泽东,在二渡赤水、再占遵义的途中,写下了诗词创作中颇为得意的一首,这就是《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1月19日,毛泽东率领红军离开遵义,1月20日,翻越娄山关,取道桐梓、松坎,向赤水挺进,由于青杠坡战斗和永宁战斗的失利,决定西渡赤水,及时摆脱了敌人,这就是著名的“一渡赤水”,打算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与川西北的红四方面军会师北上。蒋介石在长江沿岸集结重兵,处处设防,红军遇到障碍,经过苦战,只得改变会师计划。2月12日,中央红军由云南的扎西回师贵州,转头东进,19日从太平渡、二郎滩东渡赤水河,史称“二渡赤水”。2月25日,红军重占桐梓,当日晚由北面进迫娄山关,二次袭取娄山关一战,维系着红军的生死命脉。红军是拂晓时分开始向这座防守遵义的天险要冲打响战斗的,经过反复冲锋,直到傍晚,才把敌人击溃,占领了娄山关关口。同日,毛泽东同军委纵队过娄山关,登上山顶。登上娄山关的毛泽东,由于长征以来败仗连连的局势,以及渡过长江会师建立苏区根据地战略任务受到挫折,心情不免几分沉重,同时由于娄山关战斗使革命出现转机,这一仗的胜利意义重大,多种心情错综交织,毛泽东吟哦出描写娄山关战斗的这首词。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发表时未署名写作时间。1963年1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时,署“一九三五年二月”。
词中描绘遵义会议后红军第二次跨越娄山关与敌人发生激战的情景,赞颂了红军不畏艰险、夺取胜利的豪迈气概和英雄精神。词的写作背景从毛泽东写给郭沫若的一段600多字的文字中可以理解其含义。1962年,《人民文学》准备在5月号发表毛泽东词六首,郭沫若应约于5月1日撰写了《喜读毛主席词六首》一文。5月9日,郭沫若将文章清样送毛泽东审改。毛泽东阅后将这篇文章中关于《忆秦娥·娄山关》写作背景的一段话全部删去,以郭沫若的口吻重新写了一段长达600多字的文字。这首词上片写早晨经桐梓向娄山关进发,下片写黄昏正准备向娄山关进攻,这正是1935年2月25日一天的事情。
娄山关
这首词以写景起,以写景结,含蓄蕴藉,富有史诗般的格调。词中描绘的景色优美,境界开阔,意境深远,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在沉寂三年重掌兵权后写的第一首作品,战前的凝重、战后的悲壮,在古今战争诗词中,都是少见的杰作。重领兵权的毛泽东,感觉到的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这是只有悲壮战后的统帅才有的特殊感觉。娄山关战斗后,2月28日重新占领遵义,歼灭王家烈部两个师,击溃国民党中央军两师增援部队,获得了遵义会议后第一个大胜利,也是长征以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从侧面揭示了战斗的激烈,预示了未来的道路更长更艰苦,需要全体红军战士勇敢迎接新的战斗,从头越过新的难关,由于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建立苏区新根据地受挫,词中也蕴涵着要从头重新部署长征大计。
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刻印的线装《毛泽东诗词十九首》上对《忆秦娥·娄山关》批注:“万里长征,千回百转,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来源:《团结报》2022年2月10日第6版
作者:穆军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