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国首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对养老服务工作进行体系化制度设计的纲领性政策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发布,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也是2025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内容,报告还从新建养老服务中心、优化养老助餐点布局、老楼加装电梯等方面做出了具体指示。

养老这一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今年北京“两会”上,来自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教育、民建、民进等多个界别的北京市政协委员,都带来了关于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的提案。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委员,他们从首都养老服务智能化转型升级、养老服务人才培养、长护险制度建设等方面,为促进北京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何银萍:建议推动首都养老服务智能化转型升级

北京市政协委员、何氏浩生(北京)国际中医药科学研究院院长何银萍注意到,近年来,北京市高度重视智慧养老工作,市委、市政府印发《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方案(2021年—2025年)》,提出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支撑,加强老年辅助技术研发推广,推动“智慧养老院”及智能养老社区建设。同时,经市政府同意印发的《养老服务专项规划(2021年—2035年)》,也明确要提高为老服务的科技化水平、信息化水平,推动科技养老产业发展。


北京市政协委员、何氏浩生(北京)国际中医药科学研究院院长何银萍。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目前,北京市民政局已上线北京养老服务网及同名移动端小程序,一站式汇聚养老资源,全天候倾听民声民意,并推动养老服务合同网签、信息化服务监管平台建设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此外,北京市还积极探索智慧养老试点工作,围绕完善数据化线上安全监管平台、搭建智慧养老应用场景模块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智慧化、信息化助力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和路径。

然而,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如场地选址、资源整合、监管调度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何银萍建议政府加大对智慧养老服务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如提供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鼓励企业研发和提供优质的智慧养老服务。同时,建立健全智慧养老服务标准体系,确保各类产品和服务的安全、可靠和有效性。

同时,她建议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智慧养老服务领域的应用,提高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例如,开发智能照护系统和家院协同系统,利用物联网和远程智能安防监控技术,实现养老照护服务全要素记录、全流程监管。”她举例说。

在产业链整合方面,何银萍建议,推动智慧养老服务产业链的整合,加强上下游企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依托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进一步整合辖区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和各类专业养老服务商,构建共生发展的养老服务生态圈。

她也关注到老年人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建议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智慧养老服务,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例如,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服务流程的数字化和自动化,提供个性化的养老服务方案;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社交需求,提供心理疏导、兴趣爱好培养等服务。

“全面推动首都养老服务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转型升级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大政策支持、推动技术创新、加强产业链整合等方式,可以进一步提升北京市养老服务的整体效能和质量水平。”何银萍说。

乔东亮:建议在高职院校开展养老服务类专业公费培养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乔东亮关注养老服务人才支持。他认为,未来,庞大且持续加速增长的老年人群体,会对北京养老服务业提出日益多样化、专业化和高品质的要求。然而,专业化、高素质的养老服务类专业人才却长期处于严重短缺状态,这将成为制约北京养老服务业当下及未来发展和品质提升的瓶颈。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乔东亮。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他表示,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专业化、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养老服务类人才培养方面,一直面临着招生难、生源质量不高、规模效应不足等问题。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得到政策倾斜和支持,仅凭“市场”这只手,很难满足北京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对职业人才“量”和“质”两个方面紧迫的总体需求。

2024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在职业院校开展养老服务类专业公费培养试点,毕业后市场化社会化就业”。“这为在北京市职业院校开展养老服务类专业公费培养,深化北京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方向指引。”乔东亮说。

因此,依据《意见》精神,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他建议尽快开启北京养老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公费”模式。建议相关政府部门联合出台相关政策规定,进一步深化北京养老服务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招生就业体系改革,并明确从本年度秋季招生开始,对高职院校养老服务类专业人才实行公费培养。他表示:“这也是北京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引领全国养老服务业等高品质民生建设的生动实践和创新探索。”

同时,他建议进一步拓展公费招生范围至京津冀地区。他解释称,一方面,京津冀地区在教育、医疗等资源方面具有互补性,另一方面天津和河北报考养老服务类专业的生源情况也能弥补京籍生源的短板,为未来推进京津冀地区养老服务资源的共享与协同发展提供专业化人才队伍支撑。

他也建议,深化该类专业的中职(公费)高职(公费)本科(非公费)贯通式一体化培养职教改革。将养老服务类职业教育的中职、高职与本科教育给与特殊政策支持下的衔接(如,适当上调“专升本”比例),让这类专业更有发展机遇,更有吸引力,从而有助于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满足北京市养老服务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乔东亮注意到,《意见》一方面鼓励各地开展养老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公费”模式探索;另一方面也明确不限制毕业后就业去向,可以市场化社会化就业,即不用签署以往公费生录取时的就业协议。所以,他还建议,允许公费养老服务专业类学生进行自由而多元化的就业选择,也鼓励职业院校与大中型专业化养老机构等签订“中高本”衔接的产教融合、校企共育培养协议,优化“上学即入职”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新模式,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不受“公费”制约。

陶匡淳: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去年发布的《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3年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全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为494.8万人。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首次突破30%。

近年来,北京市围绕老龄健康已开展诸多工作并取得成效。例如,北京市民政局等部门出台了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养老助餐、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失能失智照护服务支持、居家适老化改造等配套政策;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还联合印发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实施方案》,深入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等。

北京市政协委员、毕马威亚太区及中国主席陶匡淳认为,北京的养老服务体系已具备较完善的顶层设计,为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还需配备系统性保障措施来推动规划成功落地。


北京市政协委员、毕马威亚太区及中国主席陶匡淳。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在支付保障方面,陶匡淳提到,当前群众的养老资金以养老保险和存款为主,政府救助为辅。但养老保险资金池日趋紧张,缺乏可持续性。此外,长期护理保险作为失能老年人照护的有效补充,推动进度相对缓慢。

“再比如,目前老年人医疗需求并未得到特殊关照,医养结合多停留在义诊、陪诊、健康档案等基础层面,有待建立从急救到照护的多层次保障体系。”陶匡淳告诉记者。

他建议,北京应加快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进进程,建立全市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医疗、医养、护理、养老机构及居家护理纳入长护险支付范围。同时,规范和完善个人养老金制度,鼓励企业设立企业年金,分担养老压力。

针对老年群体的生活用品、健康消费品相对短缺,公共环境的无障碍设施有待完善等问题,陶匡淳还建议,培育品牌化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主体,包括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助餐、助浴等服务提供方,同时也要鼓励企业研发适老化产品,如康复辅助器具、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等。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张建林

编辑 张牵 校对 陈荻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