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心里有账增收忙

讲述人:湖北省枝江市七星台镇董家湾村党支部书记甘真龙

眼下,来到我们湖北省枝江市七星台镇董家湾村,房前屋后村容整洁,连片翠绿的麦田延伸向远方,村旁汉宜铁路上的动车飞驰而过……一年的忙碌换来了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和鼓起的钱袋。

1月2日上午,刚迈进村委会大门就接到镇里电话,让我下午去镇里一趟,商量2025年村里高标准农田建设事宜。这两年,村里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甜头。挂断电话,我开始梳理往年工作,思考今年工作重点。

923户2700多口人的董家湾村位于江汉平原西缘,南临长江。2024年元旦刚过,我就和村委班子算起了2023年村子的经济账: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村委会对每户种植需求进行统筹后,通过自主换地、经营权置换、入股等方式,将原本分散的384个地块464.5亩耕地,整合成4整块集中连片的“流转区”统一种植管理,种植水稻、油菜、小麦、大豆等两季粮食作物,一亩地一年增收近千元。

收益看得见,心里干劲足。于是,2024年春节刚过,村里14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就风风火火动工了。“小田并大田”后,我们探索实施了“127”土地流转“租金+分红”经营模式,即村集体以400元/亩的价格流转村民土地,由合作社负责经营,收益由村民、村集体、合作社按1∶2∶7比例分红。土地流转后,水稻种植面积有500亩。

望着日渐平整的土地,我开始思考如何在守住种粮耕地红线的同时,让村民尝到更多的甜头。“稻虾共生”“稻蛭共生”“农产品初加工”……这都是我在外出考察学习中找到的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模式。但我深知产业兴旺,不仅要有产品,还要走最适合自己的路。

2024年4月,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正式注册农副产品商标“淡家牌坊”,并投入运营。在与枝江市董家湾种植专业合作社、枝江市楚之乡粮油厂、枝江市清明湖蛋业达成合作协议后,开始抱团取暖,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稻谷变大米、鸭蛋变咸蛋或皮蛋,最后统一用“淡家牌坊”的商标进行包装销售。

在2024年的最后一次村委班子会议上,我和大家又算了一笔账,原来每斤1元的稻谷加工后能卖到每斤5元,鸭蛋加工后也从每斤4元卖到每个2元,小龙虾和水蛭更成了市场上的紧俏货。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9万元,同比增长60%。

村里的变化让村民看到了希望,也吸引了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返乡创业。2024年春节后,“95后”季林阳就与两个小伙伴留在家乡创业,专心养肉鸭。

年轻人说干就干。2024年,他们在老房子旁边扩建起5亩肉鸭养殖场。为了给年轻人创业提供更多底气,我找到老党员养鸭户淡汉伟对季林阳等3人进行技术指导,让他们很快摸清了养殖门道。眼下,正是肉鸭上市时节,3个年轻人算了账,回乡创业的大半年收入可观,而且离家近,工作也更轻松自由。

对董家湾村的发展前景,我和村民们都充满信心。在麦田间、鸭群旁,我找到了自己2025年的一个又一个新目标:在水稻种植基地边建设一个生态种植养殖结合的鸭鹅养殖基地,翻修三组的老旧沟渠,继续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经济日报记者 董庆森 柳 洁整理)

齐心铺就幸福路

讲述人:重庆市长寿区邻封镇邻封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友谊

经过2个多月的忙碌,我们村的柚子销售已进入尾声。这段时间,我和乡亲们每天都“泡”在果园里,紧锣密鼓地开展柚子树冬季管护,憧憬着新一年的丰收。

柚子树是邻封村的致富树。我们村是全国优质长寿柚生产示范基地核心区,去年全村的柚子树种植规模达4500多亩,销售收入超9000万元,同比增长20%。

回望2024年,我为丰收的喜悦而激动,更为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修建产业路的齐心而感动。这些年,柚子产量年年增加,但村里的田坎路、泥巴路对运输鲜果、农资造成了极大不便。去年,村里雷家湾的67户村民在经过一番合计后,决定自筹资金修建供三轮车通行的生产便道,提高生产效率。村民们投工投劳,肩挑背扛、一锤一铲,仅用1个多月时间,就修起了一条4公里长的生产便道。随后,加入修路的村民越来越多,生产便道逐渐延伸至10公里,覆盖了800多亩果园。乡亲们干劲十足,今年还要再修10公里。

去年8月我们还启动修建了一条全长2.6公里、双向两车道的柏油马路。修这条路不容易,沿线4个村民小组、近200户人家的柚子树要清理掉,村民一开始是不乐意的。那段时间,我和村干部们挨家挨户做工作,一次次召开院坝会进行协商,乡亲们从最初的不理解到最后抛开个人得失,“零赔付”处置了1462棵柚子树。如今,柏油马路已完成水稳层铺设,春节前将通车,相信这条产业致富路一定会通向邻封村的幸福未来。

道路要通,销路也要畅。为了给柚子“找买家”,我和村干部们积极与线下水果店、商超对接,达成长期合作。同时,办起直播带货培训班,邀请专业人士进村教学,大力发展线上销售,不断完善物流网络,引进9家物流公司,落地20多个物流网点。去年,村里线上销售量达到30多万单,实现线上线下“两开花”。

我们还积极探索“柚子+”农旅融合发展路径。在整体提升人居环境、焕新村容村貌的前提下,利用产业优势和独特的乡村田园风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观景平台、休闲步道、生态观光园等项目,引进研学、露营等新业态,开办农家乐20多家,2024年接待的游客越来越多,村里人气越来越旺。

产业兴旺、景美人和,是如今每一个邻封村人的真切感受。在充满希望的2025年,我们村将在完善道路、物流网点等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管护水平,推动长寿柚增量提质,持续延长产业链、擦亮品牌,让长寿柚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经济日报记者 吴陆牧整理)

青年人成了乡村带头人

讲述人: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

这两天,村里到处喜气洋洋的。2025年元旦前,我们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户主分红大会,全村1000余名村民可获得集体分红314万余元,人均分红3000元。

看着村民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我想这就是我一年最开心的时候。2024年,我们村接待了游客122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205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131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7.4万元。

2023年以来,我们村联动天荒坪镇、山川乡、上墅乡的其余23个周边村庄,共同打造“高能级、现代化、国际范”大余村,通过资源“串点连线成片”实现片区联动发展。

24个村“打包”打破地域界线后,我们的发展空间由此扩容了50倍。过去一年,我们锚定全域一盘棋,全力促进流量共享。我们在天荒坪镇与山川乡之间,正在建设一条海拔1000多米的“云上天路”,项目建成后可以提升山川乡云上草原景区的游客承载力,预计每年还能为大余村新增客流30万人次,并同步配套游客中心、主题公园等基础设施。据统计,大余村2024年共吸引游客1100万人次,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54万元。

乡村实现“破圈”发展,要靠有创造力的年轻人。今年,我们再次面向全球招募余村合伙人,大力实施青年入乡发展工作,诚邀有志青年来到乡村,一起共建共享乡村发展成果。我们打造了全国首个乡村青年人才社区,并推出大自然工位、数字游民等全新办公模式,为人才提供“共享式”创业办公、“社群式”社区生活、“一站式”人才服务。

在政策加持、空间平台的多重保障下,新青年、新经济项目一个接着一个。眼下,大余村成了“青年入乡”实践场,集聚50多个合伙人和新经济项目,涌现50多处新业态、新场景,吸引1200余名青年人才在这里常态化办公。仅仅在青来集人才社区,新经济企业已形成集聚之势,园区新经济项目累计营收突破5亿元。

2024年,我更感动于入乡青年成了乡村带头人,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在我们村,你可以看见英语角里,年轻的新乡人当起了老师,学生则是本地村民、村委会干部、民宿业主等;来自上海、杭州等地的“云村民”时常来村逛逛,零距离感受乡村美好生活;有创意能设计的合伙人主动帮当地改造民宿;分红大会上,新老村民共同当起主角……

现在,“青年力”已成大余村的新标签。常常听到村民说,年轻人多起来后,村里变得时尚、有活力了;年轻人则对我说,村里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地,能做的事可多了。对我而言,也有同样的感受。新的一年,我们将高质量推进“高能级、现代化、国际范”大余村建设,持续释放余村全球合伙人品牌效应,充分统筹大余村内的资源,加快新业态布局新模式培育,把生态文明理念唱得更响。同时,深化“两入股三收益”机制,让看得见的集体资产为村民创造摸得着的股份红利,让绿水青山变成群众的幸福靠山。(经济日报记者 李 景整理)

小岗村变身最佳旅游村

讲述人: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

前不久,联合国旅游组织公布了2024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我们小岗村入选。如今村内景点罗布,每天游人如织。2024年,村里景区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5亿元。

小岗村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第一村,来参观学习的人很多,大多是冲着这里的历史资源来的,但因为缺乏延伸的旅游项目,很多人来了只是匆匆一瞥,留不住人。

近年来,小岗村践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深度开发文旅产品。农家景区还原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村落,园内屋舍俨然、小桥流水,通过茅草房建筑群落和生产、生活用具等实物展示,再现了以前的生产、生活场景。景区引进了手工酿酒、古法榨油等传统手工制作企业9家,形成特色手工艺集聚地,打造凤阳花鼓、淮河大鼓、凤阳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成为本地文旅新地标。

2024年,我们建设完善小岗村宿,塑造20世纪90年代江淮民居风格,聚焦民宿、美食、培训、会务和亲子五大主题,打造10个景观韵味各不相同的民宿院落,配备大礼堂、大食堂、小吃街等配套服务设施,成为具有江淮田园风光特色的高标准村宿,满足了游客高品质住宿和餐饮需求。

小岗村还以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为支撑,沿改革大道打造“五彩缤纷”果岭廊道,推动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作变体验,让乡村既有产值,也有颜值,更有价值。整合包装小岗村、小岗产业园及周边的特色农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开发具有小岗特色的文创产品,发展“后备箱”经济,做好“土特产”文章。

村里还成立了小岗精神培训中心,依托小岗干部学院和中组部、农业农村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积极发展培训产业,以大包干、沈浩和新时代小岗3个故事为蓝本,打造精品红色文化和农耕文化课堂。

过去,游客在村里转10分钟就出来了,现在能看花鼓小锣,推独轮车、板车,还能攀爬,能玩好几个小时。如今,全村一半人吃上了旅游饭,外出工作的一些人也回来了,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回到家乡发展。

新的一年,小岗村将完善景区标识系统和智慧旅游系统,改造提升友谊大道景观,加快大包干纪念馆开放运营,持续丰富小岗村宿功能和当年农家景区业态,加快推进“希望田野”游学乐园、“小岗徽味”美食市集、“岗上花开”休闲田园、“点亮计划”乡创街区等项目建设,策划筹备红手印剧场、“大包干”实景演出、小岗夜游项目等,创新一产、二产功能模块,探索全域旅游模式,推动培训研学产业专业化、精品化、市场化。

(经济日报记者 梁 睿整理)

湖畔村民吃上旅游饭

讲述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黑马河镇文巴村党支部书记多主才让

文巴村位于青海湖畔。每年5月至10月,集中连片的油菜花盛开,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2024年,我带领村两委和村民们依靠青海湖景区,在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群众增收致富方面奋力前行。

紧紧围绕青海湖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地域文化,文巴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整合各类资金923.69万元,打造了一座集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的文巴民俗酒店。酒店属于村集体经济,建成后承包给专业的经营者,村集体经济每年租金收入35万元。旅游旺季,天天客满。2024年,酒店被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全省银鼎级文化主题旅游饭店,年营业额达到60多万元。

依托青海湖景区资源,文巴村抓住机遇,与黑马河镇加隆村、然却乎村、正却乎村等联合打造了黑马河“观日之城”景区,村集体自制牛粪主题文化墙等设施,为景区增添了独特环保的沿途景观,受到游客的广泛好评。2024年,青海湖景区为村集体经济分红100多万元。

村民就业选择更加多样,文巴村通过开展射箭、骑马、骑牦牛、拉巴牛等旅游项目,引导村民积极投身旅游服务,为青海湖旅游增光添彩。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村民们制作当地特色美食酥油、糌粑、手工酸奶、曲拉、羊肉、牦牛肉、风干牛肉、奶茶等进行销售。文巴村依靠旅游不断拓宽村民致富渠道,有30多名村民在酒店和景区就业,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7万元。

青海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我们世代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非常珍惜周边的生态环境,每周由镇党委、村两委组织党员带头,与草管员、村民等一起,1周3次在青海湖旅游专线路边和沿湖周边捡拾垃圾。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当好青海湖旅游专线道路劝导员、旅游引导员、生态保护员。

2024年是收获满满的一年,青海湖景区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春节将至,村民们开始清扫房屋,准备做油炸馍馍、糌粑点心等过年的食物。希望2025年我们村在乡村振兴、村民增收、生态保护等方面再上一层楼。(经济日报记者 石 晶整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