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96年的正月初一,紫禁城里隆重举行了,清朝历史上“破天荒”的一次禅位典礼。八十六岁的乾隆皇帝,迫于自己“在位六十年传位嗣子”的诺言,不得不将皇位让给了儿子嘉庆,成为清朝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太上皇。
然而,禅位典礼之后,乾隆是否真的会“退位归闲”,即位之后,嘉庆帝将开启怎样的坎坷施政之路?在复杂和微妙的政权争斗背后,大清朝为什么会出现“一国三主”格局?
让位但不让权的太上皇
颙琰登基,即皇帝位,改元“嘉庆”,成为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五代君主,然而,他的上边还有一位太上皇,太上皇能给他皇位,但却不能给他皇权。
嘉庆元年(1796)正月十二日,乾隆帝便发了一场脾气,起因是湖广总督毕沅,上的奏折里边的一句话,毕沅在奏折里说,“仰副圣主,宵旰勤求,上慰太上皇帝,注盼捷音。”这是句客气话,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但就是这句话,把乾隆太上皇惹火了,在乾隆看来,毕沅把嘉庆放在了主要的地位,把自己放在了次要的地位。因为毕沅在奏折里,先提到“圣主”,而后才提到“太上皇帝”。
毕沅于是被“传旨申敕,并交部议处”。在史料文献中,并没有查到毕沅受到什么处分,毕竟这件事不是什么大事,而且毕沅还是和珅一边的人,吏部还得看和珅的脸色,最后也就是敷衍一下太上皇。通过这件事,乾隆帝敕谕全国,他不仅大权在握,“内而部院各衙门,外而督抚大吏等,章奏事件,亦皆朕躬亲综揽,随时训示。”
嘉庆元年(1796)正月十九日,太上皇在圆明园召见属国使臣,告诉他们自己虽然归政,但大事还是自己办。
综上所述,乾隆退位之后,依旧是对朝政大权恋恋不舍,紧抓不放。按照清代祖制,让出皇位的太上皇,应该迁出养心殿,移居到其他宫里去颐养天年。而即位的嗣皇帝,应该移居养心殿,就近于乾清宫处理朝政。但乾隆以“训政”为由,坚持住在养心殿,嘉庆帝则仍然住在被立为皇太子时,赐居的毓庆宫,对于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嘉庆帝来说,“一统天下”的皇帝之名又意味着什么,即位之后他的生活和命运发生了巨大改变。
衰迈的老皇帝
三十六岁的嘉庆帝登上皇帝宝座,没几天就苦不堪言,每天半夜两点多钟就起床了,因为太上皇三点多钟就醒了。当时中国处于农业社会,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睡的早,起的自然早,但两三点钟起床,未免太早了。但太上皇一大把年纪,没多少觉,三点多钟就醒了,而嘉庆帝就需要赶紧去请安。然后侍奉左右,辅佐太上皇处理政务,听太上皇唠唠叨叨,这叫“训谕”,自己仍处在“实习期”,不管听懂听不懂,一律点头称是。
太上皇一旦召见大臣,或者参加典礼,嘉庆帝就得紧跟在太上皇帝后边。朝鲜使臣回国后,汇报当时的情况,说嘉庆帝“侍座太上皇,太皇喜则亦喜,太皇笑则亦笑。”
嘉庆帝在养心殿一忙就是多半天,两顿饭也只好跟着太上皇一块吃,但乾隆快九十岁了,新陈代谢处于一种勉强维持的状态,饭量小,几筷子就不怎么吃了,而嘉庆帝也要紧跟着赶紧放下筷子。此外,嘉庆帝好喝酒,但乾隆几乎不喝酒,嘉庆帝也只好作罢。
按理说,嘉庆帝回到寝宫,让御膳房做一顿饭也就一句话的事,但嘉庆帝深知,身边遍布乾隆帝耳目,一旦让乾隆得知,又解释不清了。结果,嘉庆每天睡眠不足,半饥半饱,回到寝宫倒头就睡。但随着乾隆年龄的增长,健忘一天比一天严重,嘉庆帝这种情况逐渐有所好转。
乾隆别的病没有,但就是健忘一天比一天厉害,先是不知饥饱,有时刚刚用完膳,就说自己没吃饭,该吃饭了,太监们一顿忙活,把饭菜准备好,但乾隆又说自己又有点反胃,不吃了,于是饭菜又只好撤下去。
太上皇接着是不知冷暖,虽说不至于冬天当夏天过,但除了冬夏就没有春秋之分了,立秋刚过就想着戴暖帽。随后又发展成表达不清,写字像画符,军机大臣聚在一起讨论乾隆帝批示,看着一头雾水。因为乾隆帝的话,大家也不是完全都能听清,又不敢追问,叩个头下去自己猜去了。
据史料记载,“太上皇容貌气力,不甚衰耄,而但善忘比剧,昨日之事,今日则忘,早间所行,晚或不省。故侍御左右,眩于举行。”
乾隆虽然健忘,但不糊涂,嘉庆帝心里明白,只要太上皇一息尚存,他就不能对权力有任何染指,否则别说皇帝当不成,没准小命不保,只有一心哄太上皇高兴,其他想都不敢想,哪天太上皇咽气,哪天才是自己的出头之日。
乾隆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太上皇,但他却和其他几个太上皇不一样,乾隆帝的禅让是“名让实不让”,面对致死都不愿交权的太上皇,嘉庆帝只能做一个言听计从的傀儡皇帝。乾隆毕竟已经是一个快九十岁的人了,如此衰迈无力,根本无法掌控大清国庞大的国家机器,就在此时,一个实际的操纵着渐渐浮出水面,这个人就是和珅。
国家的第三个主人
提起和珅,即使今天的我们还能耳熟能详,并且首先想到他的贪,其次是他的谄,也就是拍马屁。不可否认的是,和珅的贪,是他得志以后的事,至于他的“谄”,可以断定,和珅从一个銮仪卫的校卫,得到皇帝的赏识,以致位极人臣,绝不是仅靠谄媚就能做的到的。
和珅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比乾隆帝小将近四十岁,仅仅比嘉庆帝大十岁,但后来和珅的儿子娶了乾隆的十公主,成了乾隆帝亲家,但和珅从来不摆官架子,就是见儿媳妇都得下跪。和珅是乾隆一手提拔的,确实有真才实学,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语言才华超群,无论是满语、汉族、蒙古语、藏语,表达起来行云流水。无论交给他什么活,和珅干的都井井有条,乾隆一见和珅就喜欢的不得了,渐渐离不开他了。
和珅还很喜欢做诗,当然诗做的不大高明,大家都知道,乾隆也喜欢做诗,当然乾隆皇帝的诗也不大高明,两人坐在一块,你一句我一句,以为棋逢对手,是个知音。
此外,乾隆晚年很孤独,他中宫空虚不设皇后,乾隆几十年没有皇后,而且乾隆六十五年以后,基本上不见嫔妃了。而且乾隆年轻时所提拔的大臣,大部分都死的死,退休的退休,就他一人还孤独的活着。新提拔的官员,年龄相差悬殊,有代沟,都躲着乾隆,多亏了这个和珅。
据史料记载,“和珅之专擅,甚于前日,人皆侧目,莫敢谁何云。”其实,背地里有人私底下叫和珅“二皇上”,真是“一国三主”。
大权独揽,连嘉庆帝都不放在眼里的和珅,是否真的可以一手遮天,肆无忌惮?乾隆虽然对和珅信任有加,但同时他也重用了很多有才干的大臣,其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就是刘墉和纪晓岚。刘墉和纪晓岚智斗和珅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史实中他们究竟是不是合绅的对手,同朝为官的三个人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
史实中的刘墉和纪晓岚
我们从影视作品里边,经常能够看到刘罗锅和纪晓岚智斗和珅的故事,刘罗锅就是刘墉,不是真罗锅,清朝官员任用之前要看看相貌,长得好的才能当官,长得不好只能当教师或者主讲人。刘墉多少有些驼背,其实清朝官员都驼背,因为见到领导要哈腰,跟我们现在哈腰不一样,我们哈完腰就直起来,他要一直哈着腰,时间一长没有不驼背的,只不过刘墉个儿高,显得驼背突出一点,嘉庆帝管他叫刘驼子,大伙儿直接叫他刘罗锅。
刘墉是山东人,他与和珅之间表面上往来还算频繁,彼此之间写些诗,谈谈佛法,开开玩笑,互相送点不太值钱的小礼品。当然刘墉从骨子里看不起和珅,这一点和珅也知道。
嘉庆二年的春天,太上皇决定把吏部尚书刘墉提拔为大学士,这就相当于宰相了。但清朝不设宰相,所以大学士是虚衔,人们俗称为中堂。和珅阻挠了半天也没有效果。最后在他的坚持之下,太上皇同意,在任命刘墉为大学士的上谕里边,加上了这么一段话,“但伊向来,不肯实心任事,行走颇懒,兹以无人,擢升此任。”上谕颁发全国,弄得刘墉升了官,反而抬不起头来。
刘墉决定捉弄一下和珅,过年的时候,刘墉后在和珅进宫的路上等他,而且专挑了一段,又是泥,又是水的路段。看到和珅的轿子来了,就赶紧招呼他下较。和珅一看,原来是吏部尚书,大学士刘墉,就赶紧下较,只见和珅光彩照人。身穿西伯利亚出产的名贵的貂皮制成的雕褂,手上戴着寒光闪闪的钻戒,手里拿着一个大珍珠雕琢而成的鼻烟壶。
再看刘墉灰头土脸,穿的一身破袍子,还打着补丁,和珅就开始责骂,说:“你看你大过年也不穿身新衣服,就穷到这份上了。皇帝也不该你的俸禄,自己不要脸,也不给国家留面子,连我都跟你一块丢人。”他们两个人,开玩笑开的重一点也关系不大。突然,刘墉跪在了地上,和珅赶紧阻止他,但没拦住,人家跪下了,并且连连磕头,一边磕头一边说,说给和中堂拜年,祝中堂大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等等,都是吉祥话。
刘墉毕竟也是当朝一品大学士。刘墉跪下了,和珅必须下跪还礼,结果弄得这身雕褂污秽不堪,侍卫赶紧帮着擦,越擦越脏,再看刘墉一溜烟儿就跑了。
至于纪晓岚,一生干的最多的工作,就是奉旨编书。他晚年地位很高,但此人一生没有进入过国家中枢权力圈,他本人对政治也不是很热衷,他热衷于学问,是名震全国的大学者。从年龄上来说,刘墉比和珅能大三十岁,纪晓岚比和绅大二十岁。从级别上,他们差不多都是国家的重臣,当然和珅得乾隆帝的宠爱,所以权力大一些。其实,刘墉、纪晓岚并不是和珅的对手,彼此的关系也不像影视作品描述的那样水火不容,至少大面上还过得去。
随着乾隆太上皇的日渐衰老,和珅逐渐成为了,可以“挟天子以号令天下”的二皇帝,然而此时的和珅虽然飞扬跋扈,不可一世,但是也有人看到了和身即将面临的危机,这个人不仅是乾隆身边德高望重的大臣,也是和珅强有力的对手。
和珅真正的对手——阿贵
和珅的真正对手是大学士阿贵,阿贵出身名门,在南疆和金川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而且为人正直。历任都统、将军、总督、尚书、大学士、尚书房总师傅等职,深得乾隆皇帝的信任和赏识。从乾隆四十二年(1777)做大学士,一直干到嘉庆二年(1797),地位稳固不摇,论资历,论排名,都在和珅之前。
但阿贵这个人讲究中庸,缺少棱角,尤其是晚年年纪大了,遇事主张息事宁人,这样一来,和珅才能绕过阿贵,成为一人之下的权臣,尽管如此,和珅还是放不过阿贵。
乾隆晚年的时候,北京发生了一起满族官员杀妻案,死者的弟弟状告姐夫,并且指控阿贵袒护凶手,和珅一看,机会来了,十分热心,到处找人给原告作证,证明阿贵确实袒护凶手,但是大伙儿一惹不起阿贵,二惹不起和神,找到谁都宁肯不做官了,都不敢趟这个浑水,最后官司不了了之。
和珅十分失望,于是阿贵恨透了和珅,上朝的时候,故意都跟和珅拉开一段距离,和珅还没话找话,总跟阿贵套近乎。阿贵直接嗤之以鼻,但和珅不觉得难堪。
阿贵晚年多病,一天,一个叫管仕明的军机章京来看他,阿贵动情的说:“我已经八十多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我活了这么大年纪,已经可以死了。”阿贵顿了顿,又接着说,“我一辈子出将入相,位极人臣,皇上宠信无比,我知足。就此而论,我也可以死了。”管仕明赶紧去阻拦他,“中堂大人老提什么死不死,那是很远的事情。”阿贵坚持要说,“我子孙也很争气,都在中央各部委任职,我也没什么牵挂。就此而论,我也可以死了。但是你知道我为什么不死吗?就是要等到皇帝亲政,处死和珅,不然我死不瞑目。”阿贵到底没有等到那一天。
嘉庆二年(1797)八月,阿贵病逝,享年八十一岁。阿贵是一代名臣名将,为盛世的辉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太上皇派嘉庆帝亲自吊唁。嘉庆帝吊唁结束,挥毫写下了“帝念功勋旧,朝廷重上公。将星落霞表,箕尾见云中。”
和珅也来了,献上丰厚的慰问金,洒下诚挚的泪水,一边挥泪,一边劝家属节哀顺变,化悲痛为力量,但心里乐开了花。
阿贵虽然死了,但他关于和珅,必将死于嘉庆帝之手的断言,不是一时的气话,而是对王朝政治的深刻体察。何止阿贵,就连和珅的亲信,其中也有人相信和珅必死,因为他们亲眼看到了这样一幕:和珅对嘉庆帝夸夸其谈,指手画脚,嘉庆帝正襟危坐,目不斜视,脸上的表情看起来无动于衷。看到这一幕,和珅的亲信,心里十分失望,他们知道和珅斗不过嘉庆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