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语境中,观众们不必再时刻准备着回应针对自己的无端指责,而是能够真正放松下来,体认日常生活中的荒诞和不合理,享受从中逃离时由心底发出的笑声。」
“徐嘉嘉没还我钱,‘海清’用我的脸盆洗脚,陈钰是教授安排在我身边的眼线还抄我的论文,唐雨欣嘲笑我穷,夏依彤和我耍心机同时还在背地里阴阳我,你们五个还真是让我选不出来。”
一款2018年推出的文字角色扮演游戏《女寝皆是修罗场》又在7年后的今天焕发了第二春。游戏以一间大学女寝中的人际矛盾为剧情核心,玩家需要扮演居住在这间寝室中的主人公路小染,在不同的文字选项中做出抉择,决定自己学业、生活、友情、爱情的走向。
尽管这款游戏从标题、剧情到对白用词似乎都已经与当下的流行趋势、社会思潮有着一段距离,但这并未妨碍它又一次受到关注。这当然和游戏本身的优秀设计与对现实生活的体察不无关系,但更离不开一位被称为“桃黑黑”的游戏主播带来的热度。
(桃黑黑直播录屏 来源:bilibili@不吃甜食怎么会快乐呢)
桃黑黑魔性的口音、总是出人意料的词句表达、深度代入主人公后过于“狂放”的吐槽和肢体语言,为这款游戏贡献了数不清的锐评和网络热梗。一时间,B站、小红书等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都能找到对桃黑黑、对游戏本身的讨论,相关的同人二创也层出不穷。
在桃黑黑和游戏《女寝皆是修罗场》双双走红、深度绑定的热潮中,我们不仅看到了那些传统的、能够助推一款游戏或一个游戏主播一炮而红的网络时代幽默特质,更能体会到无数受众的欢笑声中,那些未被言说的真实生活体验、那些愈发强烈的对于“被平视”的需求。
01 | “节目效果”:幽默,在日常惯例之外
在点评各类直播、视频制作的水平时,“节目效果”常常是网友们最为注重的标准之一。这个词一般用于描述一场直播或一个视频能在多大程度上营造出戏剧冲突效果(通常是喜剧效果),从而吸引观众留下来继续收看。而在这条赛道上,桃黑黑可谓天赋极佳。
在解说时,桃黑黑总是用他平翘舌混淆的特色口音,一本正经地输出各式各样的鼓劲宣言或是人生道理(并随机 替换掉其中某两个字的声母):“其实我爸的真实身份是远轮洋渡的船长!”“真是和你们料不到一个壶里去!”
(桃黑黑直播录屏 来源:bilibili@不吃甜食怎么会快乐呢)
不过他营造出的喜剧效果不仅停留在这种无意识的表达上。桃黑黑的造梗实力还体现在他“广泛而混乱”的知识面、他“永远猜不到下一句会从哪里掏出来”的接话思维上:“知人知面不知心,人面兽心程咬金。”“我就要睡在窗边!以前有个公主就是头发很长,她就把那个辫子从窗边往下一放,一个王子顺着那个辫子爬了上来。窗边意味着无限可能!”
让这种脱线表达更加效果拔群的,是桃黑黑在每一次因为剧情振奋、吃瘪或暴怒时,莫名其妙充沛起来的感情。夸张的语气、表情和肢体动作,让他在表情包界也逐渐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桃黑黑直播录屏 来源:bilibili@柠乐是我啊)
在直播中,桃黑黑表现得像一个完全脱离日常逻辑的人。他的话语天马行空,他的神态大开大合……也许正是这种旺盛、不受限制的生命力,让我们观看他的游戏解说时能够放松大笑。
康德曾经提出:“笑是从紧张的期待到落空的突然转换中产生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精密地计算每一件事的前因后果、体察他人的需求和目的,并为此精心地在脑海中遣词造句。这当然是维持日常生活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同时也是用某种特定的信念,压抑自我、限制想象力可能性的过程。
(来源:bilibili@睡在冰箱里)
而此时,当我们看到一个像桃黑黑这样,用“反常”的言行打破了各种日常惯例的对象,便能从他身上感受到固有信念的松动——那些为了生存、为了交流而被固定好的思考模式全都可以暂时抛诸脑后,思维不必再为了计算、预测而紧张地工作,而是可以在无序的自由联想中体会到解放的畅快感。
思想得到了自己的假期、摆脱了工作压力,也因此获得了大笑出声的余裕。这也是各种谐音梗、无厘头幽默用于制造笑容的动力。
02 | 素未谋面的“嘴替”:对现实生活的反叛
(网友在桃黑黑直播录屏下的部分评论)
但桃黑黑的《女寝》直播解说视频在影响力方面似乎不止于此。观众们不是像对待某个流行的谐音梗、某段普通的脱口秀、某期单纯的娱乐向游戏解说来对待它,而是赋予了它某种“仪式性”——甚至有人提出要把它当作春晚来看。
这似乎不是仅仅依靠“语言艺术”就可以轻易获得的。相声、小品、脱口秀这类以幽默为目的的语言表演,无一不在语言编排上精心雕琢,但其中出类拔萃、具有如此影响力的常常凤毛麟角。游戏本身和桃黑黑的解说能收获如此多的注目,或许和它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脱不开干系。
(网友关于桃黑黑直播的部分评论 )
有网友在桃黑黑的解说视频下留言,表示自己在看到游戏的一些情节时“笑不出来”:“大家都在玩梗,只有我是真的有这样的室友。”
这种评论很快吸引了许多拥有类似经历的网友。大家聚在一起吐槽自己糟糕的寝室经历,从被室友孤立、因为生活习惯不同爆发争吵、到因为长期休息不好患上身心疾病,俨然形成了一道当代年轻人的“赛博哭墙”。
寝室生活,是这一代人生活中难以绕开的一环。一个十几平的房间,塞下几套双层床,便成了五六个人数年间的休息、娱乐场所。这就是许多人开始于大学,甚至初中、小学时期的寝室生活。
有限的隐私空间,注定了一个寝室成员的一举一动会随时被其他人看在眼里,也会影响到其他人。什么时候熄灯、用多大音量说话……即使是生活中最小的细节,都可能需要和室友的反复磨合和协商;而那些更加隐秘的、个人化的情感表达,则更没办法在众目睽睽之下完成。
(网友关于大学校园内隐私空间缺乏的评论)
如果室友性格温和、乐于合作还算幸运;但若是存在一些“特立独行”、不甚愿意为了周围人让渡部分权利的室友,那么寝室就可能会从休息场所沦为“战场”。
可要摆脱寝室制度,自己去校外寻找住处,又会面临许多现实压力:学校不支持、房租高昂都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桃黑黑直播录屏)
在这种情况下,《女寝》的人物刻画把日常生活中典型的负面人格特质,集中到了几个游戏角色身上,让观众迅速产生共鸣,将自己的现实人际关系和游戏联系起来。
而桃黑黑尖锐犀利的吐槽、完全代入角色后身临其境的“发疯”,将观众积攒已久却又不得不掩藏起的攻击性激烈地表达出来。桃黑黑成为了观众表达对日常生活、对畸形人际关系不满的“嘴替”。
此时,这种幽默的“反叛性”不再停留在对一般语言秩序、日常思维方式的抛弃上,而是同时对现实中存在的矛盾进行了反击。让观众从每天都紧紧束缚着自己的那些现状、规则中暂时挣脱出来,这也许才是桃黑黑解说视频的生命力所在。
03 | 让人回归人本身:女性作为人而非奇观
但平心而论,在此之前,关于寝室人际关系的那些或幽默、或严肃的探讨已有许多,为什么最终是桃黑黑的解说视频 掀起了又一轮讨论热潮呢?
有观众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桃黑黑在解说的过程中,不开黄腔、不搞女性刻板印象,几乎完全代入了游戏主人公路小染的角色,真心地为她出谋划策、感同身受她的喜怒哀乐。
(网友关于现实中女性人际关系的想象)
这种赞许背后可能是更多关乎被尊重、被平视的需求。长久以来,各种关于女性人际关系的讨论总是越不出“三个女人一台戏”的藩篱。女性间的关系总是被贴上各种各样的先验标签:“十个人九个群”“工于心计”“总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争吵”……
这样的解读很难说没有过度扁平化的嫌疑。它将女性之间的内部冲突作为某种奇观不断地放大、聚焦,把女性作为与讨论者相对立的某种“他者”,从“正常人”群体中分离出去。
事实上,这些被奇观化的冲突,并非是某种独属于女性的特质,而可能仅仅是出身于不同成长背景、陷于不同利益或情感关系中的人所会作出的自然反应。在“女性”这一天生的标签承受了大多数指责的同时,社会文化在其中应负的责任却几乎完全隐身。
(来源:《女孩们的地下战争》)
而在解说《女寝》这样一款极易引发争议的游戏时,桃黑黑确实如网友评价的那样,把角色、把观众作为一个大写的“人”来认知,而非先入为主地添加标签。与之相反,他还会在游戏的主人公遭到刻板印象攻击时激动地反驳。
桃黑黑的调侃和攻击性都建立在角色真正做出的不当行为上,这一点构成了他幽默效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对日常人际交往秩序的怀疑是基于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而非某种先定的片面认知,也没有把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无辜甚至受害的女性,当作整个文化问题的替罪羊。
在这样的语境中,观众们不必再时刻准备着回应针对自己的无端指责,而是能够真正放松下来,体认日常生活中的荒诞和不合理,享受从中逃离时由心底发出的笑声。
(桃黑黑直播录屏 来源:小红书@无敌小熊)
时隔数年又一次因为《女寝》解说视频受到关注的桃黑黑,也表达了他对网友们的期望:不要因此夸大他的闪光点,尊重他人只是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应当做到的事。这也许是对这次舆论热潮的最好注脚。
既非仰视,也非俯视,而是把他人当作和自己一样的人来平视,已经逐渐成为了稀缺的品质。但这确实是每个人都应当努力追求的态度——毕竟离开了它,看待其他人的方式总是会偏倚得莫名其妙。
(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
[1]刘乃实 ,张韧弦:《现代幽默语言学》
[2][美] 蕾切尔·西蒙斯:《女孩们的地下战争:揭秘人际交往中的隐性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