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舍近求远,宁愿绕远路也不和中国挂钩
印度最近在矿产资源运输上抛出一步棋,让不少人看得有些摸不着头脑。按理说,眼前一条顺畅的通道摆着不用,偏偏要绕个大圈子,一头扎进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之迷宫”。究竟是战略考量,还是内外权衡?咱们不妨来一场“脑洞大开”的解析。
1、为绕开中国,印度“舍近求远”
蒙古,这片土地上的铜和焦煤储量可谓富得流油。对于资源紧缺、发展迅速的印度来说,蒙古的矿产无疑是一块诱人的蛋糕。尤其是在电力、建筑和电动车领域的需求不断飙升时,找这样一个近在咫尺的优质供应来源,看起来再合适不过。
那问题来了,怎么把这些资源“安全稳妥”地运到家呢?从地理上看,把煤从蒙古运至印度,首选路线显然是通过中国。
中蒙之间铁路网健全,运输弹性强,整个运输过程平稳高效。比如,在天津港装船直接运往印度,这一过程不过千余公里,运输时间短暂,成本低廉,对印度来说简直像是在自家门口接收快递一样便捷。
然而,印度却大费周章地选择了走俄罗斯路线。表面上看似乎是以“战略安全”为由,避免在特殊时期受到中国的制约。然而,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这条路线显得繁琐且高昂。
2、用高昂代价换取虚幻的安全感
首先,煤炭得从蒙古运到与俄罗斯毗邻的边境地区,再装入俄罗斯的火车,沿着年代久远的西伯利亚铁路一路向东行驶,直到海参崴,总里程超过四千公里。
这还只是开始,接着这些煤炭还需在海参崴装船,跨越漫长的太平洋和印度洋,最终才能抵达印度。这全程几乎是中国线路的数倍,不仅拉长了运输时间,更增加了物流成本。
再加上俄罗斯陈旧的铁路基础设施以及冬季频繁封冻的港口,也进一步放大了延误风险,增加了不确定性。
而且,俄罗斯这个“转运站”的作用,也不一定能像我们想象中那么顺利。毕竟,沿着这条跨国之路的运营成本无疑会让印度企业感受到“喘不过气”的压力。运输周期长、费用高企,小型企业甚至可能濒临破产边缘,最终牺牲的仍旧是印度自己。
3、绕不开中国怎么办?
印度的这次操作,不由得让人猜想背后深层原因。
表面上看,印度是出于“战略安全”担忧:害怕与中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时,能源命脉被“卡脖子”。这种谨慎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而深层次想法可能是,在面对国际复杂局势时的自主博弈策略。
印度是不是也想借此机会向外界展现其“独立自主”的姿态?尽管绕远了路,付出了更多的运输成本,但仿佛在他们心中,走俄罗斯路线是一种不依赖中国的宣示。换言之,这也是一条更具“尊严”的路线。
但是,印度这一举动,让俄罗斯与蒙古也站上了焦点舞台。俄罗斯铁路的过境能力面临考验,而蒙古则在中俄之间左右为难。殊不知,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是绕不开的,与其用高昂代价换取虚幻的安全感,不如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合作,在双边关系上开启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