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次战役的风云变幻中,彭德怀做出了一项石破天惊的决定:增调十万大军,交由宋时轮统一指挥。这一决策,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让人不禁侧目。
回顾往昔,第二次战役里,九兵团遭受重创,五万多将士血洒疆场,兵团元气大伤。彼时,中央考虑到九兵团的艰难处境,一度计划安排他们回国休整。然而,以宋时轮为首的全兵团将士,怀着满腔的热血与不屈的斗志,反复上书,坚决请求留下继续战斗,只为能在战场上再打一仗,一雪前耻。宋时轮作为兵团司令员,主动向志司坦诚检讨自己在指挥过程中应负的重要责任。
可令人费解的是,彭总究竟出于何种考量,竟在第五次战役中,赋予宋时轮比以往更为重大的责任?这背后,实则隐藏着彭总的秘密计划。
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的战火燃起后,战局发展超出预期。志愿军尽管英勇奋战,却未能取得理想战果。美军、韩军、英军、土军、加军等敌方部队撤退速度极快,让志愿军一时难以寻觅到绝佳的歼敌战机。在此关键时刻,彭总心中的秘密计划逐渐浮出水面,而宋时轮,正是这个计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



不过彭总并未罢休,准备了五十多万大军,岂能半途而废。他观察了美军在东、中、西三个方面的布势,发现美军把主要力量都集中到西线汉城方向,而东线相对空虚,遂亲自制定了一个声西击东的计划,秘密向东线调兵,形成绝对优势,吃掉韩两到三个师,以求取得连续胜利。

这一计划,不仅对敌人进行隐真示假,对内也不公开讲,下达作战命令,只传达到师一级,纸质文件一律阅后即焚,防止一旦出现士兵被俘后泄露机密。

彭总计划把三兵团、九兵团兵力全部投入东线作战,以绝对兵力和火力优势,把韩军彻底打垮。

九兵团群情振奋,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要歼灭多少敌军,但兵团内部把活捉1万韩军作为不具文的目标。

打韩军也非易事,因为其后方有美军,一旦打成胶着,美军空军炮兵过来支援,我军就很难打好歼灭战。

好了,以上就是秘密计划的大致情况。

接下来就是作战指挥的问题。

东线九兵团、三兵团两大股主力参战,再加上朝鲜人民军,兵力极多,指挥协调、临场应变的压力非常大。照前四次战役的经验,应派一位志愿军副司令员来前线指挥。当时志愿军共有三位副司令员,邓华、韩先楚、洪学智。

邓华、韩先楚二位都曾做过方向指挥员,比如第四次战役一个在东线打横城歼灭战,一个在西线打汉江南岸防御作战。

但彭总谁都没有派,而是让宋时轮、陶勇统一指挥两个兵团作战。

大概因为邓华、韩先楚、洪学智都是四野出身的将领,论其年龄资历,与宋时轮不相上下,让他们过去指挥很可能出现指挥不灵便的情况。但又不能没有统一协调的指挥机关,彭总便退而求其次,让宋时轮、陶勇统一指挥三、九两个兵团,以及配属作战的三十九军、朝鲜人民军。

九兵团原编成三个军,此时二十六军调去后方防止美军侧后登陆,只剩二十、二十七,为保证兵力充实,三兵团的主力十二军调入九兵团。

除了这些兵力,超出原兵力规模的部队多达十余万。总兵力更是达到惊人的30万大军。

长津湖九兵团损失过大,宋时轮本已受到一定非议和责难,彭总怎么就这么心大,让宋时轮指挥这么多部队呢?

二、王宋二司令该选谁

我们虽然不可能把彭总的心理活动复盘出来,但大概也能推断出彭总如此决策的客观依据。

选宋时轮担任东线作战总指挥,大概有这么几条原因。

第一,从兵团司令能力对比。



东线两个兵团司令,王近山和宋时轮。宋王二位各有千秋,各擅胜场。王近山的优点在于带出二野最强纵队,十二军在各大野战军主力对比中有一席之地。宋时轮胜在综合经历丰富,抗日根据地、军调、山野参谋长,华野十纵也是全军有名的擅打阻击的主力纵队。尤其胜过王近山的是,1949年2月全军大整编,宋时轮已是正牌兵团司令员,所率九兵团是攻台主力。

尤其是宋时轮有三野名将陶勇做副手,三兵团这边只有王近山一个军事领导,从领导指挥力量上看,宋陶要比王近山一人更合适。

当然两人也都有缺点,王宋二位都有过于乐观甚至激进的情况,区别在于程度不同。王近山相对来说激进,以至于不被下级指挥员接受,上甘岭战役时王近山这种表现仍被部下将领非议。宋时轮相对来说能够吸取一定教训,第五次战役他在大家统统很乐观的情况下提出了相对保守的意见。这对高级指挥员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第二,从部队战斗力对比。

三兵团的三个军,十二、十五、六十,总体看也不错,十二是绝对主力,十五军略逊一筹但也仅在毫厘间,六十军就差了一些,六十军在晋省作战发挥高光但主要是徐帅坐镇加成,舍此并无十分本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