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北京市市长殷勇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北京过去一年深入抓好垃圾分类“关键小事”,2025年将健全垃圾分类长效机制。

今年将新增生化处理能力日均1200吨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北京巩固提升垃圾分类实施效果,完成5.7万个分类桶站规范化提升,11座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完成免破袋装置改造,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0%以上。

记者了解到,在《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基础上,去年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后,出了16项措施来推进垃圾分类。

北京市城管委副主任南斌介绍,这16项措施归纳起来是4个方面,首先,要有干净整洁的投放环境。要支持居民分类,就需要先把桶站弄干净。其次,回收渠道要便利、简单、直达居民,“比如可回收物、大件垃圾的回收渠道都要直达居民,以此便利居民做垃圾分类。”南斌说,“收运环节则要严格监管,落实‘不合格不收运’。最后,要用多种、多样、持续的宣传来引导居民分类。北京将通过这4种方式来推动垃圾分类。”

近三年来,北京市投、收、运、处的垃圾分类全链条已经建成。南斌介绍,垃圾分类这项工作,很大程度上是末端决定前端,分出来的垃圾要有办法处理,这样才能推动居民们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现在全市一共有5.75万个垃圾分类桶站;将930多座清洁密闭式垃圾楼做了分类改造;全市9000多辆垃圾运输车是进行分类运输的;现在全市焚烧设施有13座,厨余垃圾处理设施17座,为大家前端的垃圾分类提供了支持。”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北京将健全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完善1000个居住小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新增生化处理能力日均1200吨。

落实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主体,逐步养成居民垃圾分类习惯

南斌告诉记者,在垃圾分类全链条已建成的基础上,下一步的工作重点还有居民的分类习惯养成,其中关键的一项工作是要落实管理责任主体。

大多情况下,垃圾分类的“最后一公里”是物业负责的,按照目前物业条例,物业费的构成里包含垃圾分类这一工作。但目前,北京还有一些老小区、老物业,原来的收费标准调整不了,该如何解决?南斌告诉记者,在这种情况下,去年市城管委跟财政局、住建委专门出了一项激励物业做垃圾分类的政策,市、区都拿出专项资金,对辖区内从事垃圾分类工作的物业进行“以奖代补”。

“当然,以奖代补不是大锅饭,而是要进行垃圾分类工作考核,鼓励物业把服务做到位,然后支持居民‘先尝后买’,逐步养成垃圾分类习惯,这样最终也能缓解一些物业的工作压力。”南斌说。

市人大代表、海淀区海淀街道小南庄社区党委书记柳春英十分重视垃圾分类工作,她希望有更好的措施来提高大家的垃圾分类意识,“我们社区现在有志愿者、党员值守,但到了冬天,有些志愿者是退休老人,让他们值守,对身体健康不利。有些人还在上班,占用休息时间去值守也有些不近人情。”

对此,南斌解释,北京现阶段还是要做好垃圾桶站值守工作,因为目前居民的垃圾分类习惯还未完全养成,需要有人做面对面的宣传,“按照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的要求,这个职责应该是物业的。在这个基础上,志愿者、党员值守是一种补充。”

柳春英提到,北京作为一个超大城市,流动人员数量多,这也是社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一大难题。“我们社区每个人要签垃圾分类承诺书。有人会说,我之前住的小区就没有这样,你们小区怎么这么多事?”柳春英认为,居民有这种想法可以理解,这说明垃圾分类工作不能只是个别小区要做好,全社会都要形成垃圾分类意识。

南斌介绍,北京目前规定了10类垃圾分类责任人,有写字楼的产权单位、商场等,“对于全市的要求我们是一致的。我们现在也在抓落实,对于垃圾分类没有覆盖到的区域,一定要督促覆盖到,谁没有履行责任,那就一定要督促他去履行。不光小区,单位、社会公共场所、学校都要发挥作用。”

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刘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