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和大脑,这两个主宰着我们身体运转的重要器官,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生命之河的源头。当这条河流遭遇障碍时,不仅会扰乱水流的方向,更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心脑血管疾病就是这样一类威胁健康的“洪水猛兽”。

特别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体。它不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而且每年在全球范围内导致高达1500万人的死亡,位居各种死因之首。

什么是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组影响心脏和脑部血管健康的病症总称,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这类疾病通常由血管壁内脂质沉积引起,导致血管狭窄或堵塞,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表现,如胸痛、呼吸困难、肢体无力甚至昏迷。



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

心脑血管疾病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因素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其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血管性因素、血流动力学因素、血液流变学异常及血液成分因素等。

1. 血管性因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动脉炎等,这些病变直接影响血管的弹性和通畅性,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基础。

2. 血流动力学因素:高血压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长期高血压可使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进而影响心脏和脑部供血,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 血液流变学异常: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容易造成心脑供血不足,进而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等疾病。

4. 血液成分因素:白血病、贫血、血小板增多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有哪些危险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还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1.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不仅损伤血管,还加重心脏负荷,易导致左心室肥大,进一步引发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

2. 血液粘稠:现代生活节奏紧张、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等因素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

3. 吸烟酗酒: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酒精摄入量也与出血性卒中有直接剂量相关性。

4. 糖尿病:糖尿病是心脏病或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病情进展,会逐渐出现各类心脑血管并发症。

5. 肥胖与缺乏运动:肥胖和缺乏运动导致高血压和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6. 焦虑与精神紧张:长期处于焦虑、精神紧张状态会引起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进而引发一系列心血管疾病。

7. 不良饮食习惯:高盐、高脂、高糖饮食,以及反式脂肪酸摄入过多,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

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多种多样,根据病变部位和严重程度的不同,临床表现也有所差异。

  • 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包括:心悸、气短、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胸骨后的压迫性或紧缩性疼痛、胸闷不适、水肿、发绀、晕厥、咳嗽咯血、虚弱、嗳气、上腹痛、恶心、呕吐;左后背痛、左手臂痛等。
  • 脑血管疾病的症状则可能表现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或者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颤、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眩晕等;或肢体无力、麻木,面部、上下肢感觉障碍;单侧肢体运动不灵活;语言障碍,说话不利索;记忆力下降;看物体突然不清楚;或眼球转动不灵活;小便失禁;平衡能力失调,站立不稳;意识障碍;头痛或者恶心呕吐;头晕、耳鸣等。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关键在于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以及定期体检和早期干预。

一、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1. 合理膳食:增加水果、蔬菜、豆类、坚果、鱼类、低脂乳制品的摄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限制过高胆固醇摄入,用不饱和脂肪代替饱和脂肪;避免摄入过多反式脂肪酸和钠盐,建议每日食盐不超过5克。

2. 适量运动:避免久坐,增加身体活动。建议每天运动半小时至一小时,每周积累150~30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75~150分钟高强度运动。心血管病患者应选择以下肢运动为主的项目,如散步、体操、打太极拳等。

3. 控制体重:维持健康体重(BMI在20.0~23.9kg/m²)有利于血脂控制。超重和肥胖者应采用限制热量摄入、增加身体活动等综合管理措施减轻并维持体重。

4. 健康睡眠:保证充足和良好的睡眠质量,避免熬夜,建议每天固定在23点前入睡。

5. 良好心态:保持乐观情绪,有助于维持心血管健康。

6. 戒烟限酒:无论何时戒烟都会获益,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酒精量不超过15克。

二、控制危险因素

1. 降压治疗:关注自己的血压,如果血压超过140/90毫米汞柱,应及时就医。选择合适的降压方式,尽可能将血压控制在120/80毫米汞柱以下。

2. 血脂管理:血脂异常人群应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避免其在冠状动脉等动脉壁上形成斑块,导致动脉血管狭窄。根据血脂水平和其他危险因素划分风险等级,选用合适降脂药物。

3. 血糖管理:主动监测血糖,及时发现并控制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应遵医嘱进行综合管理,包括饮食、运动、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等。

三、定期体检与早期干预

定期体检是预防和早期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的最有效措施。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彩超等检查手段,可以及时发现心脏和血管的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对于已经确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定期进行复查和调整治疗方案。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日常护理与康复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接受规范治疗的同时,还应注重日常护理与康复,以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再次发病的风险。

1. 遵医嘱用药:患者应按时服药,不随意停药或更改剂量。如有不适或病情变化,应及时就医咨询。

2. 合理饮食与营养: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保持营养均衡。避免暴饮暴食,控制体重增长。

3. 适量运动与康复锻炼: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量的运动和康复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运动时应避免过度劳累,以免诱发疾病发作。

4. 心理调适与情绪管理: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释放压力,避免长期紧张和焦虑。可以参加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课程,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5. 定期复查与随访:定期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生化等检查,了解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但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定期体检与早期干预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