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时代发展大势和国内国际发展大局,高度重视、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也为推动中华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基础。2023年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基于这一新的使命,博物馆必须在数字中国与文化强国建设中找到方位与发展路径。

数字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和当代博物馆的使命

01数字化顺应时代发展与科技变革的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数字化发展,提出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和数字中国的重要论述,对推动数字化工作具有全局性、深远的指导意义。当前,全球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文化生产方式从粗放型、“铺摊子”发展模式向与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相结合方式变革。这一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化、普遍化且存在必然性的。博物馆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单位,必然需要主动适应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逐步进入数字转型发展,以更好地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02数字化是新时代赋予博物馆的重要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等重要指示,这为博物馆赋予了以数字化思维、数字化技术促进文物展示传播和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使命。

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已经对博物馆发展悄然产生影响。博物馆的核心功能和业务正在发生改变,文化展示与传播带给观众多跨度、多维度、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的数字化体验感。


数字化拓展了博物馆学术研究的路径与领域

数字技术在文博领域的广泛应用与共享,极大地丰富博物馆学术研究工具,提升数据采集、数字化处理和数据分析等研究便利。同时,数字技术促进研究成果的比对、交流与共享,促使博物馆更深入挖掘文物价值,拓宽研究领域,提升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数字化丰富了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数字媒体、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为博物馆提供更为丰富和多样化的展示手段,也让沉浸式展览显得立体丰盈、互动有趣,甚至实现一些珍贵文物的模拟复原、跨时空交汇。

数字化促进了博物馆社会教育更加多元和灵活

通过在线教育资源、互动展览和虚拟现实游戏等方式,博物馆可以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提供更为丰富和多样化的教育服务,进一步增强社会教育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促使观众更深入地参与和体验教育项目,提升文化教育效果。

数字化推动了博物馆文创产品更具内涵与创新

博物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成像、互动影视等技术,丰富了文创产品的载体、呈现手段,拓宽了文创产品的消费场景,推动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承载力、展现力和传播力不断增强。

数字化促使博物馆宣传推广更加广泛和高效

博物馆与新媒体融合,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与格局,打造视频、音频、动画等多样态的新媒体产品,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进行精准宣传推广,形成强大的宣传工作合力与成效。


总之,数字化为博物馆带来新的机遇和深远的影响。博物馆需要积极应对数字化趋势,不断创新和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数字化服务模式,提高文物展示传播和文化传承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推动文博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数字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深入贯彻落实数字重庆建设总体部署,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站位高标准高水平推进文物展示传播和数字博物馆建设。


01组建专班统领数字化建设

2023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成立以馆党委书记、馆长为组长的推进数字博物馆建设工作专班,全面统筹数字化建设工作。制定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建设规划方案》,确立了“一年形成重点能力、两年形成基本能力、三年形成体系能力,完成旧馆数字化改造”“在数字化大背景下,把数字化需求融入博物馆的场馆设计理念,采用一体化设计方式规划重庆博物馆新馆”的总体思路。


制定博物馆软件开发架构体系、博物馆网络安全架构、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数据交换标准、博物馆通用的数据资源格式等内部规范标准,以制度机制为支撑加快数字资源建设、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02强化馆藏数字资源建设

馆藏数字资源建设是文物展示传播和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实现文物藏品的数字化信息采集,对藏品信息加以全面记录,储存藏品的数字资源;同步加强对藏品出土概况、完整程度、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文物流传过程的深度挖掘、研究,并精选有辨识度、代表性的文物进行数字化加工和创作,在深入在活态展示与创意传播中全面准确阐释文物蕴含的独特价值。


截至目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形成藏品数据资源79390件/套,高清三维藏品1626件/套,云展览146部、云讲解171个、云教育(云课程)59套、短视频190部、高清直播10场以及沉浸式体验2套,均面向社会公开发布。

03推进感知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建设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着力打通博物馆公共文化体系,引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VR、老地图·老重庆 MR体验、三峡大坝数字沙盘、多媒体互动展示魔墙等技术,提升文物展示传播和文化传承发展时的良好体验感。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VR

正在实施感知型博物馆建设关键项目,积极搭建博物馆观众感知网络,以博物馆BIM模型为基础,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博物馆内的人、物、数据进行感知与汇集,实现博物馆运行状态的全方位呈现与管理,打破了场景化服务与大众文化需求的最后屏障。

04建设具有吸引力的大型数字化应用场景

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建设运营等合作方式,建设开放性数字文化新平台——三峡文化数字院线,创设新的沉浸式体验实景,上线“一梦入大唐——沉浸式探索体验中华文明”“探秘大三峡——来自远古恐龙世界的全新体验”两个项目,为观众呈现一场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沉浸式的视听盛宴。



正在着力打造风起重庆游戏场景,通过剧本杀游戏式场景,带观众穿越时空去体验1937年至1945年的重庆历史,扮演不同角色参与西迁重庆、重庆大轰炸、募捐、抓汉奸、迎接抗战胜利等,完成多条主线任务和暗线任务有效增强观众可参与、可互动、可分享的观感新体验和对历史文化的识读能力。

05以融媒力量加快博物馆文化传播

融媒体的技术与传播网络为博物馆文化宣传推广提供有益互补。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合中新网推出了“文明的坐标—洋主播探馆”的宣传直播活动,观看量超95万人次;并联合重庆广电集团新闻“第一眼”拍摄制作了“国际博物馆日特辑”,配合全国15家省级主流媒体推出了《时间的答案—博观中国》直播活动,均取得不俗的反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走进博物馆”系列融媒体直播》荣获“2023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入围项目奖。

对博物馆未来

数字化发展的思考

推动博物馆加快数字化建设,以更好地深化文物展示传播、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是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博物馆数字化的前期是文物藏品信息的收集、管理与数智运营。随着观众文化需求提升,博物馆未来数字化发展充满机遇与无限可能,发展特征与主要趋势逐渐清晰,数字化建设至少应聚焦以下三个方面。

01集文物展示、虚拟社交和游戏体验为一体的虚拟博物馆

当前,多家博物馆上线数字展览,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全新数字博物馆。未来,博物馆应利用数字化文物信息,运用AR、VR等技术,在现有展厅中打造一批数字化沉浸式体验点位,让广大观众深度参与体验中华文化之美、获取历史文化滋养。例如上海博物馆 “撷古绎今——上海博物馆东馆沉浸式数字展‘山水江南’”、浙江省博物馆“丽人行”沉浸式数字展、大庆市博物馆“数字「第四纪」展”等。博物馆应致力于全面实现虚实结合、动态交互、沉浸体验式,打造虚拟社交场景,为古今文明架起沟通桥梁。


湖南博物馆的T型帛画数字图像叙事,通过非物质的传播手段、沉浸式体验使人与物形成对话关系,增强了文物展示深度和文化传承程度。


河南博物院的策划推出“邀你至汉家”数字展览,通过线上互动体验引导观众感受汉代文化。博物馆应积极探索数字化赋能,联合第三方共同打造历史、军事题材类型体验式游戏场景,推出沉浸式游戏开发标杆项目。


上海博物馆配合“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在2024年国庆期间推出《埃及猫神庙》移动端小游戏。

02多方参与共建、共创和共享的数字博物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对此,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不应再局限于馆校、馆社的线下授课、研学或巡展,毕竟这些形式社教的辐射范围有限,而应与政府、学校、社会机构等多方合作共建资源互补、内容共创、成果共享的数字博物馆,让更多博物馆优质文化资源直达中小学校或偏远乡镇。


江西省教育厅自2014年决定筹建江苏教育博物馆,到2018年江苏教育博物馆(数字馆)上线,再到2023年江苏教育数字博物馆全新上线,成为全国教育数字博物馆的成功范例。


2024年9月,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旅游厅、省文物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推动省直博物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免费开放的特展临展和社会教育项目,不低于年度举办总数的2/3”,必将推动“云上博物——江苏省数字博物馆”全面升级。

03联合文旅公司在游轮上打造主题“文化之舟”数字博物馆

近两年,随着文旅产业的热潮到来,博物馆与游轮合作推出主题文物展览并植入游船逐渐兴起,也可能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文旅融合的热点。2024年7月,上海博物馆联合悦星文旅推出“上博号”游轮“从尼罗河到黄浦江”古埃及主题航班,打造沉浸式江上文旅新名片。


2024年9月,重庆江北区图书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宜昌博物馆等联动“世纪远航”号游轮打造以游轮为载体,以图书、三峡文物、三峡风光为核心的多重文旅融合体验。将博物馆文物带到游轮上展览展示是不可能的,而复制品展览的意义不大。


未来,游轮上真正意义的“移动博物馆”必然是借助数字化力量,以文旅思维、景点游径和游客需求等为基础,融入不同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数字博物馆,打造的江河海上行走的“文化之舟”,促进游客在途期间拥有独属旅游的全景式看展休闲体验。

综上所述,博物馆发展与数字技术已经密不可分。从传承到创新、线下到云端,数字化助推博物馆文化传播换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科技赋能,将提升博物馆数字化供给效能,让文物活起来,让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大众、走向世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