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画》



《打金枝》



《探谷》 传习社学员们已逐渐走向舞台中央,承担起传承晋剧艺术的大任。



舞台,见证了演员的汗水和光辉。经过几年的磨炼,19岁的严思莹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角儿”。



梨园新苗



以戏促功



下乡巡演



粉墨登场



长袖盈风



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谢涛现场向学员们传授技艺。

胭脂轻轻点出千古悲欢,细韵缓缓道来沧海桑田。

大幕拉开,紧密的鼓点中、轻移的莲步间、熟悉的乡音里,凝集的是“中国戏曲艺术之乡”的厚重,展现的是传统晋剧的精妙。

走过蜿蜒的街巷,熙熙攘攘的街道中矗立着一座礼堂,是晋剧传习社的训练基地。踏进大堂,一声穿透人心的戏腔,把凡尘的嘈杂隔绝开来。远远得见戏台之上,一个纤纤的身影来回行步,袖衣翻转,一束灯光射下,好似蝶蜂飞舞,灵动巧人,让人不禁心底泛起涟漪,思绪飘远……

晋剧之美,美在唱腔。晋剧,又称山西梆子,是山西三大声腔剧种之一。其音乐以板腔体为主,兼有少量的曲牌体,音乐结构比较简单,曲调优美动听,表演质朴大方。坐在台下,就着简单的节拍,演员启口轻圆,收音纯细,在一唱三叹、一腔一调中,将闺阁闲愁、离人思绪、兴亡之叹讲述得淋漓尽致,让人心魂摇曳,神思悠然。

晋剧之美,美在姿态。一方舞台,一个转身便是几千年的沧桑浩荡;一扇木门,一进一出便是一个人的命运起落。看指尖遥指,观脚步轻点,那便是离愁别恨,那便是情思绵绵。边歌边舞,舒展之间,道不尽的是晋剧的风姿楚楚。

晋剧的唱腔、姿态,无不令人陶醉,但更惹人动容的,是晋剧人的执着。

晋剧之美,美在坚守。高亢激昂的情绪、丰富婉转的唱腔、独具特色的髯口功……晋剧表演艺术家、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谢涛老师在给晋剧传习社的小演员们排练《烂柯山下》时,一套行云流水的戏曲程式,便将戏中人物的内心展现得淋漓尽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谢涛老师的出色表演背后是她40多年的坚守。“我只是晋剧的一个符号,我的背后是一部部好戏,一个不断发展的剧种。”谢涛主攻须生兼老生,戏里演绎王侯将相,台下传承手眼身法。如今年近60的她就是闲不住,排新戏、搞讲座、创办传习社……作为晋剧艺术的传承人,她总想着要把毕生所学,传承给年轻人,力推晋剧上康庄。

但是迫于娱乐形式多样化、练功苦、薪酬低等原因,找不到“戏苗”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正当“老晋剧人”一筹莫展时,一次去离石的演出,让他们邂逅了一个“苗圃”。在离石演出时,谢涛注意到台下有一群10多岁的孩子在看戏。询问得知,这群孩子来自吕梁市艺术学校戏曲班,听说有晋剧名家来演出,便赶来观看学习。这一幕,让谢涛感动不已。演出结束后,谢涛特意去戏曲班看了孩子们的训练和表演,并跟孩子们约定:带他们走进梨园。

2020年7月20日,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正式与吕梁市艺校签约,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并先后选拔百余名学员进入传习社培养。有了这些“戏苗”,谢涛亲自挂帅,号召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的老中青演员们一起上阵,针对每个学员学习的行当和条件,量身打造教学计划。通过一系列有效举措,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创新打造出剧院+基地+院校“一体两翼”教学培养模式,蹚出一条梨园育苗新路子。

如今,这些学员们的唱腔、身段、技巧、武功、器乐等专业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并排演了不少红色经典剧目片段和经典传统剧目,参加了惠民演出、下乡演出等众多活动。这些“戏苗”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除了培养后备力量,谢涛还很注重传统晋剧与时代的结合。今年,她更是迈出创新的一步,将晋剧和年轻人喜爱的网游《逆水寒》达成首次合作,希望通过数字潮流,让古老的晋剧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多样化的生机与活力。

揣一丝情怀,带一份从容,尝试走进梨园,让晋剧不再孤寂,让其升华为岁月带不走的最美声音……

来源:太原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