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北京1月14日讯(记者 秦金月)即日起,国家自然博物馆“脊椎动物的崛起”展厅正式开展,这也是2025年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开年巨献。
新展厅位于博物馆一层中央展厅,在改陈升级前为“古爬行动物”厅。
20多年来,“古爬行动物”厅一直是国家自然博物馆的明星展厅,其中展示的井研马门溪龙、许氏禄丰龙骨架标本等,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宝贵财富,更是无数人童年记忆中的珍贵片段。
不过,随着时光流逝,展厅中的展品内容、展出形式都略显老旧,重新布展被提上日程。随着2024年国家自然博物馆新馆建设的启动,“古爬行动物”厅改陈升级至“脊椎动物的崛起”展厅,这也是博物馆老馆中最后一个常设展厅的升级改造。
“脊椎动物的崛起”展厅现场(中国网记者 秦金月 摄)
据介绍,“脊椎动物的崛起”展厅总展品数量达197件,其中7成多展品为首次展出。展览精心策划七个主题单元,依次为海洋中来、征服陆地、重返海洋、龙行大陆、飞龙在天、展翅翱翔和哺乳初现。这七个单元的设计紧扣脊椎动物演化的时间线,每个单元都详尽地介绍了脊椎动物主要门类的演化历程和关键的演化节点。
“海洋中来”单元阐释最早起源于海洋的脊椎动物,其中展示了已知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海口鱼,以及泥盆纪海洋中的霸主邓氏鱼。
最早登陆的鱼石螈、被魏格纳作为大陆漂移证据的中龙,出现在“征服陆地”单元中。
在“重返海洋”单元,讲述爬行动物重返海洋的演化奇迹,除了众多精美的标本模型,最值得关注的是一具沧龙头骨化石,沧龙在当时是体长可达15米的海洋凶残猎手。
长达26米的马门溪龙则是“龙行大陆”单元中“复出”的明星展品,位于整个展厅中的中心恐龙池中。
“飞龙在天”单元展示了翼龙的演化,在这里可以见到著名的翼龙演化发展的中间环节——达尔文翼龙标本。
“展翅翱翔”单元介绍演化史上“从龙到鸟”的重要过程,除了原始热河鸟的化石标本,还同时陈列了一件具有羽毛的复原模型,可以看到这种原始鸟类长着骨质长尾。
“哺乳初现”讲述的是哺乳动物的祖先类群以及爬行动物向哺乳动物演化的过渡类群,如二叠纪拥有双犬齿的食肉动物狼鳄兽,它的化石标本是首次展出。
国家自然博物馆地球科学部副主任王宝鹏接受媒体采访(中国网记者 秦金月 摄)
国家自然博物馆地球科学部副主任王宝鹏表示,在此次升级中,国家自然博物馆还引入了裸眼3D展项,配合精心制作的侏罗纪晚期上游永川龙与多棘沱江龙的打斗场景、白垩纪晚期霸王龙与三角龙的打斗场景进行滚动播放,这四种在古生物学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恐龙及它们的生活环境、植物特点、恐龙的科普知识得以生动展现,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紧张与刺激。
王宝鹏说:“我们尽可能多的采用各种手段让观众来更好地领略脊椎动物发展壮大的过程。国家自然博物馆几十年来的科研成果,在新展厅里都有所体现,尤其是以我馆为代表的一些科研成果,我们在展厅里边都做了布置。”
国家自然博物馆希望此次“脊椎动物的崛起”展厅中创新的展示技术和精心策划的展览内容,不仅成为展示古生物学研究成果的窗口,更将作为教育和启发公众的互动平台,让观众们对脊椎动物的演化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也激发他们对自然世界和科学探索的兴趣。
“脊椎动物的崛起”展厅现场(中国网记者 秦金月 摄)
“脊椎动物的崛起”展厅现场(中国网记者 秦金月 摄)
陆家屯鹦鹉嘴龙(中国网记者 秦金月 摄)
奇异辽宁龙(中国网记者 秦金月 摄)
三里庙树枝蛋(中国网记者 秦金月 摄)
霍夫曼沧龙(头骨)(中国网记者 秦金月 摄)
圣贤孔子鸟(中国网记者 秦金月 摄)
达尔文翼龙(中国网记者 秦金月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