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山亮相CES,它代表的是中国车企的AI水平。敢在CES上秀智驾和智舱技术,蓝山凭什么?
当车圈都在讨论AI的时候,正对应了那句话,汽车的下半场是智能化。
去年,智驾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高精地图开城,无图NOA+规则,以及端到端大模型。
长城走的路线很有意思,它是端到端大模型+规则兜底,官方有一个很形象的解释,这等于是给大模型系上安全带。对比华为去掉BEV只留下GOD网络方案,以及理想的端到端+VLM方案(视觉大模型),长城的技术路线是独特的。
首先,有能力的汽车企业都选择端到端模型。简单解释,端到端模型就是把感知、决策规控融入一个模型,通过给模型观看视频进行学习训练,再进行部署。对比无图规则时代,端到端模型,可以少写很多规则代码,而且它的成长性很快。
那端到端这么好,长城还要在端到端基础上加上手写规则呢?这个很好理解,因为端到端模型,需要学习很多优质数据进行训练,但是这些数据部署完的驾驶习惯是不是适合你?那就另说了。还有一种说法是,端到端模型上限高,下限低,这个说法也对。
比如有些老司机喜欢效率优先,它的很多做法虽然通勤高效,但是可能不合规,这时候就需要加入一些手写规则,让车辆遵纪守法是第一位。
数据固然重要,但是有不少车企有数据如果训练不好,形成不了闭环那结果一样糟糕。吴会肖认为,当前数据本身并不稀缺,关键是如何有效提取,未来智驾的竞争就是数据的竞争,谁的数据闭环更高效,谁就能持续领先。
所以,长城给数据挂上了身份证。如何理解呢?长城在车端标签方面设置超500种触发事件标签,并在云端模型方面采用“8D标签+AI特征”的数据档案身份证技术,用于提升数据闭环的自动化水平,这使得数据处理周期效率提升数十倍。
车企做不好端到端大模型,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云端算力不够。目前,九州超算中心的算力规模达到1.64EFLOPS,实现5T/秒的高性能存储和通信带宽3.7TB/秒的高性能网络。
我预计,云端算力还会继续提升,并且马上会达到10EFLOPS。这相当于军事储备,谁的云端算力大,理论上迭代效率就更高。
正是有了上述技术背书,所以魏建军才会公开表示,蓝山智能驾驶就是行业第一,也才会在保定、重庆挑战无图N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