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运前夕,我到北京站采访。惊喜地发现,站前广场存在多年的围挡拆了,临时建筑不见了,整个广场通透了。

向北观望,长安街就在眼前。


改造后的北京站。(北京站供图)

北京站的恢弘之美也凸显出来——米色楼身搭配黄色琉璃瓦,对称的塔钟、中式尖顶、角楼、飞檐和古典花菱格墙饰,彰显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融合之美。两座塔钟之间,毛主席亲笔题写的“北京站”三个字熠熠生辉。

时代的转身往往体现在细微之处。

拆除围挡,象征着火车站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它亮出广场,与城市融为一体,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为首都服务。

因为工作关系,我常常采访铁路。过去,铁路是个“自给自足”的系统,有自己的研究、建设、经营单位,还有医院、学校和警察。铁路和地方政府在各自的发展轨道上平行,偶尔相交。

然而,火车站又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几何时,一到铁路出行高峰期,北京各大火车站周边交通拥堵、治安事件层出不穷,加重了大城市病。为解决这些问题,北京市还特别成立了“重点站区管委会”,协调治理火车站周边环境。

铁路和城市需要更加协同、协调。

北京站作为首都地标、铁路“名片”,积极回应改革难点。用开放的广场,配合北京开放的脚步,引领铁路开放的风尚。

“敢为人先”也许是刻在北京站基因里的东西。有一次,我从北京站老员工手里借得一本《北京站志》,赖着看了许久,直到人家催促才还回去。书中照片将我带回一段红旗猎猎的岁月……

1959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全国的智力、财力、物力汇集首都,要把北京站建成“献礼工程”。6亿多中国人民齐心协力,从破土动工到通车运营仅用了230天,创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迹。

照片记录了历史的动人瞬间。

一张黑白照片上,北京站主楼框架被密密麻麻的脚手架覆盖。一辆三轮车、三五成群的工人、几堆砂石料就是“建国十大建筑之一”的施工现场。难以想象,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敢为人先”需要多大的志气,230天完工的奇迹,又凝结了多少拼搏与血汗。

周恩来总理先后三次视察北京站。在审查设计方案时,提议在车站主体大楼两侧增加两座角楼,使整个建筑更加匀称、和谐、饱满,也更体现民族风格。周总理还特别关照,将塔钟的分针向内弯折一个角度,以便人们从广场仰望时减少视觉误差。

另一张照片,记录了“新建北京车站落成典礼”。照片中的广场座无虚席,主席台前背着摄影机、拿笔记录的年轻人应该就是我的记者前辈们,通过他们的笔头和镜头,世界看到了10岁的新中国。

精心设计建造的北京站,处处彰显着新中国“国门”的品位。

一张彩色照片中,12盏大型水晶花吊灯环绕进站大厅,4部自动扶梯分列两侧。典雅、整洁的大厅一角,两名铁路工作人员似乎在低声交谈。

他们也许在谈论,这4部自动扶梯是拆了上海的两部进口扶梯,几家国内工厂合力仿制的;大厅上方的双曲扁壳穹顶为国内首创;大厅东西两侧及候车室的自动电话更是国内罕见。候车厅的名家画作、实木包边座椅、餐厅的银质餐具尽显华丽与精致……

夜晚来临,3万多盏各类灯具将这里变成一座“不夜城”,北京站成了新中国的“金名片”。

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经常在这里接待外宾。从北京站出发,可以抵达全国大部分省会、自治区首府,还可以到达苏联等国的首都。

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站都是首都最大的火车站。从建站之初的日发送几千人暴增到24万人,北京站的旅客发送量一度超过设计能力的5倍。

据说,那时候站前广场排着蛇形长队,一圈又一圈、八字套八字,甚至需要公安干警维持秩序,场面“蔚为壮观”。

为了服务旅客,广场搭起临时购票厅,进站口延伸出雨棚,干净整洁的广场变得杂乱无章,干脆竖起一排围挡“遮丑”。外面的人看不见里面,里面的人也瞧不见外面……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如今,超16万公里铁路、4.6万公里高铁大幅提升了铁路运输能力,北京的火车站也从1个增加到7个。“指尖上购票”让排队买票成为历史,站前广场上的临时建筑也没了用处。

北京站外,首都深入推进精细化治理,断头路打通了,老旧小区更新了,看不见的角落整治了,火车站的围挡显得格格不入。

“敢为人先”的北京站不甘落后。2022年启动提质改造,2024年12月底改造完成。围挡拆除,向世人亮出胸怀。

站内环境也更敞亮、更开放了。进站大厅一次只能过一人的单向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自动玻璃门,拉行李、坐轮椅也能顺畅通过。

二楼8号候车厅,模仿建站之初的风格,采用绿色环形座椅,墙上重新挂起名人画作。放眼望去,故宫文创、北京礼物、全聚德、吴裕泰等特色店铺,让人一看就是北京,不是别的地方。候车厅南头,拱顶式玻璃幕墙透出窗外影影绰绰的明城墙,车站与城市的交融在一扇窗中具象化。

人们“赶火车”的紧张卸掉大半,脚步不自觉地慢下来。买东西、赏名画、倚窗远眺,城市生活和人生旅途融为一体。

品着蓝山咖啡,听着塔钟的“东方红”报时曲,竟然丝毫不觉违和。传统的东西一经激活,就能成为现代的精神力量;现代的元素结合传统,才有资格经历时间的淘洗和沉淀。

蓦然回首,我惊喜地发现,北京站的南北玻璃幕墙,一头连着明城墙,一头对着长安街。通透的北京站,映照着流动的北京城。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丁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