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们参加小组讨论。记者 王倩 摄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计,牵动着每一个劳动者的心。又到一年两会时,代表委员们脚踏基层沃土,怀揣群众心声,带着对就业问题的深度思考和切实可行的灼见良策,会聚于此,为民生福祉出谋划策,奋力书写新时代就业工作的新篇章。
政校企多方协作 开展就业创业培训
市政协委员杨文闯是武清区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主任,他在工作中发现,我市的劳动力资源和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人员比较丰富,但整体来看所学技能工种和实际学习的技能素质还比较低。劳动者素质能力和就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很突出,无论是新生劳动力的初次就业、在职职工还是下岗失业人员的再次就业,在获得工作技能,提高就业能力,尽快找到工作、增强就业的稳定性、缩短失业期方面体现的作用不明显。此外,为企业培养与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作用不明显,存在技术工人短缺问题。
“职业技能培训是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是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杨文闯表示,这次参会,他据此带来了相应的提案,“建议以创业孵化基地、商协会、园区等多渠道调研,确定各区在企业技能人才和服务业技能人才工种的培训需求,根据实际市场发展需求情况引导职业培训学校培训定位,实现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学校、企业及服务业发展共赢良性循环局面。”
他还建议,应支持鼓励职业培训学校开展市场化收费培训,为培训机构对接文旅、直播基地等创业就业行业,对通过培训实现学员就业年度达到300人的培训机构给予政策性补贴。
优化技能师资培养 提升就业竞争力
“随着产业变革,一些新职业正在不断涌现,比如传统的生产线工人渐渐转型到幕后,从而诞生了智能运维等新工种,这对高校就业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市人大代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校长郑清春尤为关注就业话题,此次参会,他分享了该校通过技能师资培养带动就业的新路径。
郑清春介绍,作为“工匠之师的摇篮”,截至目前,该校累计有4万多名毕业生在全国6000多所职业院校任教。这些遍布全国各地的“津”牌技能师资队伍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带动更多“准工匠”在技能舞台上绽放光彩。
“我们通过学科交叉建设开展项目式教学,既要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掌握机械制造、自动化控制等技能,以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在郑清春看来,当前,保障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是青年学子最大的期盼。
郑清春还提到了高校毕业生对于企业实践机会的渴望:“我将与代表委员们深入交流、互学互鉴,不断完善学校就业工作体系,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聆听汲取两会好声音,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等,为青年就业群体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助力“新天津人”就业扎根
“我们社区的‘新天津人’、新业态劳动者和零工市场求职人员占比较大,就业需求非常多样。”市人大代表、津南区双新街万盈家园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刘丽此次参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将上述群体的声音带到会上,与各方代表共同交流探讨。
刘丽深知“新天津人”在融入城市过程中的不易,为此,她所在的社区通过“就业云超市”等线上渠道,以及‘社区就业角’等线下方式,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就业服务。同时,与区域内培训机构合作开展烘焙、育婴等技能培训,帮助“宝妈”群体提升就业竞争力,取得合格证后更好地实现就业。
面对新业态劳动者的涌现,刘丽同样高度关注:“我们社区设立了红色驿站,邀请律师和专家为他们提供就业帮扶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
“这次会上,我和几位来自社区街道的工作者一见面,就有聊不完的话题,我们将继续关注基层的就业问题,让更多的求职者在城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刘丽说。(记者 廖晨霞 李杨)